LogoThread Easy
  • Explorer
  • Composer un thread
LogoThread Easy

Votre partenaire tout-en-un pour les threads Twitter

© 2025 Thread Easy All Rights Reserved.

Explorer

Newest first — browse tweet threads

Keep on to blur preview images; turn off to show them clearly

RT @berryxia_ai: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作对了这几件事儿才是侥幸获奖的原因:
1. 勇于尝试和去真正的做,初心是努力去做哪怕这次不拿奖也可以,下一次比这次好就够了。

2.善于观察生活和工作,要做一个用心的人且有温度的人。 不要那么刻意的找这个痛点和那个痛点,…

RT @berryxia_ai: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作对了这几件事儿才是侥幸获奖的原因: 1. 勇于尝试和去真正的做,初心是努力去做哪怕这次不拿奖也可以,下一次比这次好就够了。 2.善于观察生活和工作,要做一个用心的人且有温度的人。 不要那么刻意的找这个痛点和那个痛点,…

喜欢摇滚乐、爱钓鱼的PM 网站:https://t.co/vnUpLt752o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Thu Nov 13 03:02:47
没想到,求助帖收到大量朋友支招,每个都很真诚、专业。

比如陈言linkc-chen(小红书9.8w关注)dontbesilent(去年20w关注增长)。

还有多位上万关注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还有热心推友,帮我做账号诊断,给了不少中肯建议。

基于推友的经验分享,我让AI写了一篇汇总文章。

分享给想做小红书的朋友。

---

小红书增长方法论:一些真正有用的经验

看完大家的实战经验。

我发现我对小红书的理解其实是错的。

我以为小红书是个内容平台?不是。

它是个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所有做内容的底层逻辑。

去年小红书涨粉超过20万的博主,全平台总共781个。

(dontbesilent是其中一个,后续简称Don哥)

他分享了一些可复制的方法论。

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

小红书的算法思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平台不想捧出超级大V。

小红书想要的理想状态:

宁要10000个5千粉的专业博主,也不要1000个5万粉的。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靠"人设"涨粉的路径在这里不太通。

小红书在算法层面就在弱化博主的存在感,它要的是用户和内容的精准匹配。

所以公众号和 X 的"先涨粉再变现"的逻辑,在小红书很难走通。

用户真正的内容需求

有位朋友的总结,我觉得很到位:

小红书用户对内容有三个核心需求——
- 看起来是"真的"
- 看起来"有用"
- 看起来"我也行"

内容要为用户构建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给大家一些希望。

至于用户会不会真的去实践?

实际上大部分人止步于点赞收藏。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在看到内容的那一刻,觉得"这个有用,我能做到"。

这就是小红书内容的底层逻辑。

起号的标准流程

很多人卡在起号这一步。

这里有一个被验证过的方法:

前三天,用大字报测试账号

大字报就是小红书app自带的图文模板,输入文字直接生成封面的那种。

具体操作:
1. 在细分领域找三个大字报(近期低粉爆文)
2. 参考70%,修改30%
3. 投薯条(最便宜的即可)
4. 连续三天,一天一条,总共三条

这个动作的目的:确保账号正常,能进推荐池。

除非设备或IP被封过号,否则这个方法基本能让账号激活。

起号后的关键决策

避免开蓝V和开店

原因是:

这两个操作会让账号进入商家流量池或电商流量池。

内容会被推给"想买东西的人",而不是"对内容感兴趣的人"。

如果需要卖货,开橱窗分销就够了。

如果需要认证,认证个人专业号即可,不要认证企业蓝V。

明确目标:要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课。

到底想要曝光量、粉丝量,还是变现?

这三个目标,大部分时候是相互矛盾的。

- 最容易火的内容是舆论热点,但看完不会有人关注
- 最容易涨粉的是免费分享,但很难实现付费转化

根据大家的经验,在99%的情况下,流量越大越不赚钱,粉丝量越大越不赚钱。

只有在1%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曝光、粉丝、收入三点交叉。

所以需要先想清楚: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决定了接下来的所有策略。

找对标,学细节

明确目标后,找一个对标账号。

什么样的对标?

然后观察学习:
- 他们的标题使用什么情绪
- 正文加几个tag
- emoji的使用频次
- 封面是以图为主还是字为主
- 字体颜色、是否有衬线
- 头像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 简介写几行、每行末尾是否加句号

做个小红书有必要这么细致吗?

确实有必要。

Don哥说,他实际操作中比上面描述的要细致1000倍。

他会观察同行在视频里怎么喝水,甚至设计了5种不同的喝水方式用于短视频拍摄。

要理解算法和用户心理

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是在操纵用户。

但换个角度想:只要在平台上发内容,本质上都是在尝试理解算法、理解用户需求。

只是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而已。

涨粉的两种路径

第一种:内容价值认可

这在技术赛道特别难。

除非做高质量连载教程,但这种形式在小红书不太成立——用户没有追更的耐心。

第二种:利益激励

比如关注送资料、送模板、送工具。

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有位6万粉的X有分享,他0-1万粉主要靠"三连送资源"。

但问题是,平台正在围堵这条路,空间越来越小。

还有涨粉最快的方法:“抽奖”,但小红书已经基本堵死了这条路。

那怎么办?

核心方法:制造议题

不是单纯输出内容,而是制造议题。

因为小红书定位自己是"社区",不是"平台"。

社区的核心是讨论、互动、话题。

抖音说自己是"平台",微信说自己是"生活方式",但小红书明确说自己是"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引发讨论。

(终于知道,为什么小红书那么多提问帖和引战帖了)

内容策略:量、质、巧

### 以量取胜

有位X友的做法很聪明:

别人一天讲一个知识点,他就一篇把100个知识点全讲了。

别人周更,就日更。

持续投喂给平台,快速找到既适合自己、也符合平台口味的内容形式。

但这有个前提: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创作系统。

具体方法:

领域必须垂直。

不垂直,流量分配就不精准,再好的内容也推不到对的人面前。

把创作流程化。

建立标准动作:
①  建立选题库(职场→效率→工具→Mac/Chrome/iPad,这么拆就是100+篇)

② 标准化流程(选题→大纲→资料→AI协作→润色→发布)

③ 形成惯性,减少每次的决策成本

用工具提效。

Notion截图、Obsidian主题都是不错的选择。

排版好看,但别让排版限制内容。

以质取胜

质量不是指内容多深刻,而是:

创意角度

从不同角度切入。
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视觉呈现

封面统一化,让账号看起来专业。
有博主分享说,见过用户因为排版干净而关注的案例。

小红书用户很看重第一印象。

以巧取胜

标题要共鸣
 
 "家人们""谁懂啊"这类表达,虽然俗套常见,但确实有效。

内容要简单

一眼看懂。

小红书知识区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这里的用户更需要简单直接的内容。

话题标签有技巧

不选流量最高的,选字数较多的长尾话题标签。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抢到新话题的首发位置,流量会有明显提升。

有位朋友分享:他当初是唯一在讲Gemini Chrome的人,搜索那个话题全是他的内容,流量直接起飞。

如果涨粉遇到困难

几个自查问题:

- 内容是不是"一次性价值"?看完就完了,没有长期关注的理由?

- 定位够不够精准?还是什么都发,导致平台不知道该推给谁?

- 有没有明确告诉用户"关注后能持续获得什么"?

- 封面统一吗?账号主页看起来专业吗?

- 有没有用专栏功能把内容分类?

这些都是细节,但细节决定了用户是否会点关注。

几个核心认知

很多人做小红书,想的是"要涨粉"。

而小红书的逻辑是:先提供价值,平台才会给流量。

而且这个价值,不是我觉得有价值,而是用户觉得有价值。

看起来“真实”、“有用”、“我也能做到”。

还有一点:保持固定频次,盯着话题发。

小红书是个社区,社区需要持续的参与感。

不能今天发一篇,下个月再发一篇。

要让平台知道,这是个活跃的、持续输出的创作者。

总结一下

小红书不是内容平台,是社区。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制造议题、引发讨论。

涨粉确实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

- 用大字报测试账号,确保进推荐池

- 垂直定位,避免开蓝V和开店

- 想清楚要曝光、粉丝还是变现

- 找对标,学习到细节层面

- 持续更新,内容简单有用

- 视觉专业,抓住话题红利

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完全可行的。

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把涨粉当目标,把提供价值当目标。

粉丝是结果,不是目的。

但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能让这个过程更高效。

以上是我整理的大家的实战经验,希望对正在做小红书的朋友有所帮助。

没想到,求助帖收到大量朋友支招,每个都很真诚、专业。 比如陈言linkc-chen(小红书9.8w关注)dontbesilent(去年20w关注增长)。 还有多位上万关注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还有热心推友,帮我做账号诊断,给了不少中肯建议。 基于推友的经验分享,我让AI写了一篇汇总文章。 分享给想做小红书的朋友。 --- 小红书增长方法论:一些真正有用的经验 看完大家的实战经验。 我发现我对小红书的理解其实是错的。 我以为小红书是个内容平台?不是。 它是个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所有做内容的底层逻辑。 去年小红书涨粉超过20万的博主,全平台总共781个。 (dontbesilent是其中一个,后续简称Don哥) 他分享了一些可复制的方法论。 理解平台的算法逻辑 小红书的算法思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平台不想捧出超级大V。 小红书想要的理想状态: 宁要10000个5千粉的专业博主,也不要1000个5万粉的。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靠"人设"涨粉的路径在这里不太通。 小红书在算法层面就在弱化博主的存在感,它要的是用户和内容的精准匹配。 所以公众号和 X 的"先涨粉再变现"的逻辑,在小红书很难走通。 用户真正的内容需求 有位朋友的总结,我觉得很到位: 小红书用户对内容有三个核心需求—— - 看起来是"真的" - 看起来"有用" - 看起来"我也行" 内容要为用户构建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给大家一些希望。 至于用户会不会真的去实践? 实际上大部分人止步于点赞收藏。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在看到内容的那一刻,觉得"这个有用,我能做到"。 这就是小红书内容的底层逻辑。 起号的标准流程 很多人卡在起号这一步。 这里有一个被验证过的方法: 前三天,用大字报测试账号 大字报就是小红书app自带的图文模板,输入文字直接生成封面的那种。 具体操作: 1. 在细分领域找三个大字报(近期低粉爆文) 2. 参考70%,修改30% 3. 投薯条(最便宜的即可) 4. 连续三天,一天一条,总共三条 这个动作的目的:确保账号正常,能进推荐池。 除非设备或IP被封过号,否则这个方法基本能让账号激活。 起号后的关键决策 避免开蓝V和开店 原因是: 这两个操作会让账号进入商家流量池或电商流量池。 内容会被推给"想买东西的人",而不是"对内容感兴趣的人"。 如果需要卖货,开橱窗分销就够了。 如果需要认证,认证个人专业号即可,不要认证企业蓝V。 明确目标:要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课。 到底想要曝光量、粉丝量,还是变现? 这三个目标,大部分时候是相互矛盾的。 - 最容易火的内容是舆论热点,但看完不会有人关注 - 最容易涨粉的是免费分享,但很难实现付费转化 根据大家的经验,在99%的情况下,流量越大越不赚钱,粉丝量越大越不赚钱。 只有在1%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曝光、粉丝、收入三点交叉。 所以需要先想清楚: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决定了接下来的所有策略。 找对标,学细节 明确目标后,找一个对标账号。 什么样的对标? 然后观察学习: - 他们的标题使用什么情绪 - 正文加几个tag - emoji的使用频次 - 封面是以图为主还是字为主 - 字体颜色、是否有衬线 - 头像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 简介写几行、每行末尾是否加句号 做个小红书有必要这么细致吗? 确实有必要。 Don哥说,他实际操作中比上面描述的要细致1000倍。 他会观察同行在视频里怎么喝水,甚至设计了5种不同的喝水方式用于短视频拍摄。 要理解算法和用户心理 有人会说,这样做是不是在操纵用户。 但换个角度想:只要在平台上发内容,本质上都是在尝试理解算法、理解用户需求。 只是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而已。 涨粉的两种路径 第一种:内容价值认可 这在技术赛道特别难。 除非做高质量连载教程,但这种形式在小红书不太成立——用户没有追更的耐心。 第二种:利益激励 比如关注送资料、送模板、送工具。 这个方法确实有效。 有位6万粉的X有分享,他0-1万粉主要靠"三连送资源"。 但问题是,平台正在围堵这条路,空间越来越小。 还有涨粉最快的方法:“抽奖”,但小红书已经基本堵死了这条路。 那怎么办? 核心方法:制造议题 不是单纯输出内容,而是制造议题。 因为小红书定位自己是"社区",不是"平台"。 社区的核心是讨论、互动、话题。 抖音说自己是"平台",微信说自己是"生活方式",但小红书明确说自己是"社区"。 这个定位决定了: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引发讨论。 (终于知道,为什么小红书那么多提问帖和引战帖了) 内容策略:量、质、巧 ### 以量取胜 有位X友的做法很聪明: 别人一天讲一个知识点,他就一篇把100个知识点全讲了。 别人周更,就日更。 持续投喂给平台,快速找到既适合自己、也符合平台口味的内容形式。 但这有个前提: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创作系统。 具体方法: 领域必须垂直。 不垂直,流量分配就不精准,再好的内容也推不到对的人面前。 把创作流程化。 建立标准动作: ① 建立选题库(职场→效率→工具→Mac/Chrome/iPad,这么拆就是100+篇) ② 标准化流程(选题→大纲→资料→AI协作→润色→发布) ③ 形成惯性,减少每次的决策成本 用工具提效。 Notion截图、Obsidian主题都是不错的选择。 排版好看,但别让排版限制内容。 以质取胜 质量不是指内容多深刻,而是: 创意角度 从不同角度切入。 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视觉呈现 封面统一化,让账号看起来专业。 有博主分享说,见过用户因为排版干净而关注的案例。 小红书用户很看重第一印象。 以巧取胜 标题要共鸣 "家人们""谁懂啊"这类表达,虽然俗套常见,但确实有效。 内容要简单 一眼看懂。 小红书知识区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这里的用户更需要简单直接的内容。 话题标签有技巧 不选流量最高的,选字数较多的长尾话题标签。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抢到新话题的首发位置,流量会有明显提升。 有位朋友分享:他当初是唯一在讲Gemini Chrome的人,搜索那个话题全是他的内容,流量直接起飞。 如果涨粉遇到困难 几个自查问题: - 内容是不是"一次性价值"?看完就完了,没有长期关注的理由? - 定位够不够精准?还是什么都发,导致平台不知道该推给谁? - 有没有明确告诉用户"关注后能持续获得什么"? - 封面统一吗?账号主页看起来专业吗? - 有没有用专栏功能把内容分类? 这些都是细节,但细节决定了用户是否会点关注。 几个核心认知 很多人做小红书,想的是"要涨粉"。 而小红书的逻辑是:先提供价值,平台才会给流量。 而且这个价值,不是我觉得有价值,而是用户觉得有价值。 看起来“真实”、“有用”、“我也能做到”。 还有一点:保持固定频次,盯着话题发。 小红书是个社区,社区需要持续的参与感。 不能今天发一篇,下个月再发一篇。 要让平台知道,这是个活跃的、持续输出的创作者。 总结一下 小红书不是内容平台,是社区。要做的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制造议题、引发讨论。 涨粉确实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 - 用大字报测试账号,确保进推荐池 - 垂直定位,避免开蓝V和开店 - 想清楚要曝光、粉丝还是变现 - 找对标,学习到细节层面 - 持续更新,内容简单有用 - 视觉专业,抓住话题红利 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完全可行的。 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把涨粉当目标,把提供价值当目标。 粉丝是结果,不是目的。 但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能让这个过程更高效。 以上是我整理的大家的实战经验,希望对正在做小红书的朋友有所帮助。

喜欢摇滚乐、爱钓鱼的PM 网站:https://t.co/vnUpLt752o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Wed Nov 12 16:50:03
字节的AI编程工具TRAE SOLO版终于正式上线。

再也不用邀请码了。

有幸参加了官方的Early Access活动。

上周分享的的AI论文批量下载器,就是用它开发的。

有几个亮点:

① Max模式:用的是GPT5 high,272k上下文,很强。

② 多智能体:多个Agent组合完成开发,AI先写PRD、后写技术构架,然后才是写代码,很像一个正式团队协作。

③ 多任务:支持创建多个任务并行开发,互不干扰。

上下文如果过长,会自动压缩,跟Claude Code有点像。

分两种模式,一种偏传统,一种偏AI主导。

IDE 模式:传统开发流程,AI 辅助,掌控感更强
SOLO 模式:AI 主导,自动推进任务,效率更高

另外,SOLO 正式版的三栏布局,感觉也很合理。

① 左侧:任务列表,展示任务进度,支持创建多个任务同时跑

② 中间:对话流窗口,会自动折叠完成的步骤,只展示关键信息

③ 右侧:工具面板,集成数据库、部署、支付等常用工具

字节为占市场也是很拼。

从今天开始,限时免费到这周六凌晨(11月15日 23:59)

所有用户都能不花钱用 SOLO Coder、SOLO Builder。

推荐一试,真的还不错!

字节的AI编程工具TRAE SOLO版终于正式上线。 再也不用邀请码了。 有幸参加了官方的Early Access活动。 上周分享的的AI论文批量下载器,就是用它开发的。 有几个亮点: ① Max模式:用的是GPT5 high,272k上下文,很强。 ② 多智能体:多个Agent组合完成开发,AI先写PRD、后写技术构架,然后才是写代码,很像一个正式团队协作。 ③ 多任务:支持创建多个任务并行开发,互不干扰。 上下文如果过长,会自动压缩,跟Claude Code有点像。 分两种模式,一种偏传统,一种偏AI主导。 IDE 模式:传统开发流程,AI 辅助,掌控感更强 SOLO 模式:AI 主导,自动推进任务,效率更高 另外,SOLO 正式版的三栏布局,感觉也很合理。 ① 左侧:任务列表,展示任务进度,支持创建多个任务同时跑 ② 中间:对话流窗口,会自动折叠完成的步骤,只展示关键信息 ③ 右侧:工具面板,集成数据库、部署、支付等常用工具 字节为占市场也是很拼。 从今天开始,限时免费到这周六凌晨(11月15日 23:59) 所有用户都能不花钱用 SOLO Coder、SOLO Builder。 推荐一试,真的还不错!

喜欢摇滚乐、爱钓鱼的PM 网站:https://t.co/vnUpLt752o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Wed Nov 12 14:17:45
tw93 开发的mole电脑清理工具实在太好用了。

512G的硬盘,不到一年,经常提示空间不够。

也会用AI、写一些脚本清理,但远远不如mole简单好用,安全清理的空间更大。

用法:
1. 终端输入指令安装: curl -fsSL https://t.co/OTfXoJ9Ci1 | bash

2. 输入 mo clean启动清理

产品开源,Github见评论

tw93 开发的mole电脑清理工具实在太好用了。 512G的硬盘,不到一年,经常提示空间不够。 也会用AI、写一些脚本清理,但远远不如mole简单好用,安全清理的空间更大。 用法: 1. 终端输入指令安装: curl -fsSL https://t.co/OTfXoJ9Ci1 | bash 2. 输入 mo clean启动清理 产品开源,Github见评论

Github:https://t.co/eRGfoOkVvS 像鼹鼠一样深入挖掘来清理你的 Mac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Wed Nov 12 00:57:06
如何打造一个几乎“不会失败”的生意?

一直觉得,创业就是九死一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有种方法,能让创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甚至接近“不会失败”呢?

还真有人做到了,牛逼。

最近 Youtube 看到一个澳洲连续创业者 Mike 的故事。

他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打法,做了 5 个 SaaS 产品。

产品加一起,每月有20万美金的收入。(MRR = 20万)

而且,完全没有拿任何外部投资。

大哥既坦诚又自信的说:

我喜欢打造不会失败的生意。

这套打法,不追风口,不讲颠覆,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用Youmind生成了一篇文章,一起学习。

创业像开店,不是买彩票

在分享具体步骤之前,首先要理解这套方法最核心的底层心法:

放弃“发明家”的执念,拥抱“优化者”身份。

Mike 的第一条原则就是:

只选择已经被验证过的想法。

> “首要原则是,选择一个别人已经做过的点子。
> 新点子太冒险了。
> 如果你选择一个已有的点子,你就知道人们需要它,你知道它是可行的。” 

是不是有点“抄作业”的感觉?

但想想看,在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你是愿意开一家前所未有的、没人知道是干嘛的“未来商店”。

还是愿意在几家咖啡馆旁边,开一家设计更好、体验更棒、价格更合理的咖啡馆?

后者成功率显然高得多。

简单地说:别做新的,做更好的。

去找那些:
- 已经有人在用
- 但体验很烂
- 或者价格离谱的产品

然后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得更简单、更便宜、更好看?

不性感,但它很有效。

因为,创业不是买彩票,期待一夜中奖。

更像是在一个已知的市场里。

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客户。

精髓就是系统性地降低风险。

好了,理解了心态转变。

一起看看具体怎么做。

大概能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付费”启动,不要“免费”

目标:用最小成本验证产品,并拿到第一笔启动金。

定义最小可行产品 (MVP)

研究你的竞争对手,看他们的用户最喜欢、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把这些核心功能做成你的 MVP。

别贪多,够用就行。

提供终身买断付费

这是早期现金流的关键。

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买断定价,比如 59 美金。

通过售卖产品的终身用户,获得现金。

永远不要免费

即使是早期的种子用户,也一定要让他们付费。

哪怕钱很少。

因为付费用户才会认真使用你的产品,并给你真正有价值的反馈。

去目标用户多的地方卖终身会员

去 Reddit、Facebook 小组、Twitter 等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找到“早期尝鲜者”。

向他们私下销售你的终身用户产品。

比如,Mike 其中一个产品叫 Frill,就通过这种方式筹了 3 万美金。

阶段二:用内容和口碑放大

拿到第一笔钱和种子用户后,别急着招人或投广告。

钱要花在刀刃上。

立刻开始写内容:越早开始内容创作越好

用你卖终身会员赚的钱,去写博客文章、竞品对比页面、替代方案页面。

(核心感觉是生产内容,做SEO的样子)

这些内容,未来可以获得自然流量。

所以,需要提前播种,等时间才能发芽。

产品上架 AppSumo 等平台

AppSumo 这类平台有巨大的用户基础。

> AppSumo 是提供一次性付费,终身使用软件和工具的交易平台,常见折扣力度极大,并配有60天退款保证与定期大型促销。

这里卖你的终身会员,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用户和一大笔资金。

Mike 的目标是,通过卖终身会员。

在银行里存 10 万美金。

这笔钱足够支撑团队 1-2 年的运营和内容投入。

 做最后一次“绝版”买断会员销售
 
在 AppSumo 活动结束后。

利用大众的 FOMO 心理(“错失恐惧”),稍微提价。

面向所有潜在用户,做最后一次终身买断销售。

然后,永久关闭终身买断会员。

阶段三:冲击持续月度收入

现在,你手里有钱,有用户,有内容。

关键时刻到了。

发动早期用户写评论

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终身买断用户是你的“早期推广大使”,一般真心希望你成功。

鼓励他们去 TrustPilot、G2 等评论网站上留下真实的评价。

好评会大大地提升你的信誉和网站权重。

去社区回答问题

以前是 Quora,现在越来越重要的阵地是 Reddit。

去搜索你的竞品,看看大家都在问什么问题。

然后真诚、专业地去回答,并顺便介绍你的产品。

活下来,直到 MRR 增长

从终身买断收入到月度订阅收入的过渡期是最难的。

银行里的钱在减少,但内容带来的自然流量和月收入也在慢慢增长。

你的目标就是。

在钱烧完之前,让月收入的增长到能覆盖你的运营成本。

为什么这套打法有效?

发现了吗?

这套打法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追求“确定性”。

它不依赖于找到一个天才的点子,也不依赖于巨额的风险投资。

把一个大的、不确定的创业目标,分解成了一系列小的、可控的、有明确现金流回馈的步骤。

访谈背后,还有两个洞察:

第一,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营销。

Mike 强调团队里必须有设计师,因为优秀的用户体验能让产品自己说话,降低销售成本。

第二,好的文档是 AI 时代的护城河。

他特别提到,未来会考虑做文档工具。因为 AI 推荐你的产品,前提是它能读懂你的产品。清晰、完善的帮助文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流量入口。

> “尤其在今天,好的文档将是成功的关键,因为 AI 需要好的文档才能很好地推荐你的产品,了解你的产品。”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术”层面的东西。

最后我想用 Mike 的一个“道”来结尾。

当被问到给年轻创业者什么建议时,他说:

> “非常简单,只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 我和我一帮好哥们儿一起工作,是我做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 我觉得我每天都像在和朋友们一起上班,这太有趣了。” 

或许,打造一个“不会失败”的生意。

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赚多少钱。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开心地做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可能才是创业最理想的状态吧。

如何打造一个几乎“不会失败”的生意? 一直觉得,创业就是九死一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有种方法,能让创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甚至接近“不会失败”呢? 还真有人做到了,牛逼。 最近 Youtube 看到一个澳洲连续创业者 Mike 的故事。 他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打法,做了 5 个 SaaS 产品。 产品加一起,每月有20万美金的收入。(MRR = 20万) 而且,完全没有拿任何外部投资。 大哥既坦诚又自信的说: 我喜欢打造不会失败的生意。 这套打法,不追风口,不讲颠覆,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 用Youmind生成了一篇文章,一起学习。 创业像开店,不是买彩票 在分享具体步骤之前,首先要理解这套方法最核心的底层心法: 放弃“发明家”的执念,拥抱“优化者”身份。 Mike 的第一条原则就是: 只选择已经被验证过的想法。 > “首要原则是,选择一个别人已经做过的点子。 > 新点子太冒险了。 > 如果你选择一个已有的点子,你就知道人们需要它,你知道它是可行的。” 是不是有点“抄作业”的感觉? 但想想看,在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你是愿意开一家前所未有的、没人知道是干嘛的“未来商店”。 还是愿意在几家咖啡馆旁边,开一家设计更好、体验更棒、价格更合理的咖啡馆? 后者成功率显然高得多。 简单地说:别做新的,做更好的。 去找那些: - 已经有人在用 - 但体验很烂 - 或者价格离谱的产品 然后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得更简单、更便宜、更好看? 不性感,但它很有效。 因为,创业不是买彩票,期待一夜中奖。 更像是在一个已知的市场里。 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客户。 精髓就是系统性地降低风险。 好了,理解了心态转变。 一起看看具体怎么做。 大概能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付费”启动,不要“免费” 目标:用最小成本验证产品,并拿到第一笔启动金。 定义最小可行产品 (MVP) 研究你的竞争对手,看他们的用户最喜欢、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把这些核心功能做成你的 MVP。 别贪多,够用就行。 提供终身买断付费 这是早期现金流的关键。 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买断定价,比如 59 美金。 通过售卖产品的终身用户,获得现金。 永远不要免费 即使是早期的种子用户,也一定要让他们付费。 哪怕钱很少。 因为付费用户才会认真使用你的产品,并给你真正有价值的反馈。 去目标用户多的地方卖终身会员 去 Reddit、Facebook 小组、Twitter 等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找到“早期尝鲜者”。 向他们私下销售你的终身用户产品。 比如,Mike 其中一个产品叫 Frill,就通过这种方式筹了 3 万美金。 阶段二:用内容和口碑放大 拿到第一笔钱和种子用户后,别急着招人或投广告。 钱要花在刀刃上。 立刻开始写内容:越早开始内容创作越好 用你卖终身会员赚的钱,去写博客文章、竞品对比页面、替代方案页面。 (核心感觉是生产内容,做SEO的样子) 这些内容,未来可以获得自然流量。 所以,需要提前播种,等时间才能发芽。 产品上架 AppSumo 等平台 AppSumo 这类平台有巨大的用户基础。 > AppSumo 是提供一次性付费,终身使用软件和工具的交易平台,常见折扣力度极大,并配有60天退款保证与定期大型促销。 这里卖你的终身会员,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用户和一大笔资金。 Mike 的目标是,通过卖终身会员。 在银行里存 10 万美金。 这笔钱足够支撑团队 1-2 年的运营和内容投入。 做最后一次“绝版”买断会员销售 在 AppSumo 活动结束后。 利用大众的 FOMO 心理(“错失恐惧”),稍微提价。 面向所有潜在用户,做最后一次终身买断销售。 然后,永久关闭终身买断会员。 阶段三:冲击持续月度收入 现在,你手里有钱,有用户,有内容。 关键时刻到了。 发动早期用户写评论 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终身买断用户是你的“早期推广大使”,一般真心希望你成功。 鼓励他们去 TrustPilot、G2 等评论网站上留下真实的评价。 好评会大大地提升你的信誉和网站权重。 去社区回答问题 以前是 Quora,现在越来越重要的阵地是 Reddit。 去搜索你的竞品,看看大家都在问什么问题。 然后真诚、专业地去回答,并顺便介绍你的产品。 活下来,直到 MRR 增长 从终身买断收入到月度订阅收入的过渡期是最难的。 银行里的钱在减少,但内容带来的自然流量和月收入也在慢慢增长。 你的目标就是。 在钱烧完之前,让月收入的增长到能覆盖你的运营成本。 为什么这套打法有效? 发现了吗? 这套打法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追求“确定性”。 它不依赖于找到一个天才的点子,也不依赖于巨额的风险投资。 把一个大的、不确定的创业目标,分解成了一系列小的、可控的、有明确现金流回馈的步骤。 访谈背后,还有两个洞察: 第一,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营销。 Mike 强调团队里必须有设计师,因为优秀的用户体验能让产品自己说话,降低销售成本。 第二,好的文档是 AI 时代的护城河。 他特别提到,未来会考虑做文档工具。因为 AI 推荐你的产品,前提是它能读懂你的产品。清晰、完善的帮助文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流量入口。 > “尤其在今天,好的文档将是成功的关键,因为 AI 需要好的文档才能很好地推荐你的产品,了解你的产品。”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术”层面的东西。 最后我想用 Mike 的一个“道”来结尾。 当被问到给年轻创业者什么建议时,他说: > “非常简单,只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 我和我一帮好哥们儿一起工作,是我做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 我觉得我每天都像在和朋友们一起上班,这太有趣了。” 或许,打造一个“不会失败”的生意。 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赚多少钱。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开心地做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可能才是创业最理想的状态吧。

喜欢摇滚乐、爱钓鱼的PM 网站:https://t.co/vnUpLt752o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Tue Nov 11 15:10:32
Gaga-1 正式上线了。

第一款能生成AI演员的视频模型,终于支持9:16竖屏了。

Tiktok和抖音,用它制作的爆款视频肯定会出现。

模型目前限免,地址见评论区

Gaga-1 正式上线了。 第一款能生成AI演员的视频模型,终于支持9:16竖屏了。 Tiktok和抖音,用它制作的爆款视频肯定会出现。 模型目前限免,地址见评论区

访问地址 https://t.co/5vqUFiqFwb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Tue Nov 11 12:30:58
  • Previous
  • 1
  • 2
  • 3
  • More pages
  • 14
  • 15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