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Easy
Explorar
Componer hilo
Instalar
Cambiar modo
Cambiar idioma
Explorar
Newest first — browse tweet threads
Author handle
From date
To date
Apply filters
Reset
Blur thumbnails
Keep on to blur preview images; turn off to show them clearly
專案報告、年度復盤 AI 助手應用實測: Gemini Deep Research 連結 Gmail、 Google Drive 之前 Google Gemini 的 Deep Research 只能搜尋網路資料,少了像是 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 可以直接連結 Google 雲端硬碟與 Gmail 帶來的工作強度。 而現在 #Gemini 的 #DeepResearch 終於補上了對自家 Google 雲端硬碟資料、 Gmail 郵件的支援,搭配 Deep Research 原本「一次處理大量上下文」的輸入、輸出能力,可以做出非常強大有效的應用。 可以把這樣的功能用在什麼應用上呢?下面我分享幾個自己實測的成果: 1. #課程說明報告:把 Gmail 往來、Drive 講義與簡報整合→輸出結構化說明報告。 2. #年度復盤→次年規劃:掃描 Drive 的簡報、講義,照 KPT 產出可執行的明年方案。 3. #合作歷程報告:依關鍵字回溯多年郵件+文件+Chat,整理時間軸、決策點與下一步提案。 傳統做法是「先搜尋→手動彙整→慢慢寫」。現在可以把 Workspace 的碎片內容與網路資料一次丟進 Deep Research,直接得到接近可上稿的初版報告,時間被釋放去做判斷與修訂。 總結一下上面幾個案例,我的 Deep Research 操作細節重點,提供大家參考: 1. 進 Deep Research 前:先想清楚資料邊界(要勾 Gmail/Drive/Chat 哪些)、研究目標(說明?回顧?提案?)與輸出格式(報告、貼文、簡報大綱)。 2. 指令結構:需求→處理流程(來源、資料夾、關鍵字)→輸出規格(框架/範本)。 3. 研究計畫頁:務必檢視是否抓到對的郵件串與資料夾,必要時補關鍵字或縮小範圍再跑。 4. 成果檢核:優先抽查每段落的來源鏈結,確認引用無誤、時效正確,再決定修改幅度。 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查看完整文章,模擬上述流程,試試看!
經營電腦玩物部落格,撰寫生產力工具技巧、筆記方法、時間管理等相關文章。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Sat Nov 15 06:52:49
#Gemini 也能用 AI 直接做 #簡報 了!不過,這不是(也無法)取代 Canva、Gamma 的漂亮簡報,而是要整合 Google 生態系,讓文件→簡報→影片的工作流程真正自動化。 Gemini 的強項:不需要重新上傳素材、不需要額外登入,只要文件在 Google Drive 裡就能直接轉簡報。這個「讓 AI 分析 Google 文件後產出簡報→在 Google 簡報中用 AI 調整→在 Google Vids 快速轉影片」的一條龍流程,讓 AI 真的進入我們的工作日常應用。 他做出來的不是「最厲害的簡報」,而是「能在明天上課、今天開會就能派上用場」的簡報。值得老師、工作者製作教學與會議投影片時好好利用。 這篇文章,就分享一個我把實際課程講義文件,用 Gemini 一鍵製作成簡報、影片的完成 Google AI 工作流程:
經營電腦玩物部落格,撰寫生產力工具技巧、筆記方法、時間管理等相關文章。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Sat Nov 01 10:57:45
筆記工具再多,最重要的不是功能,而是能不能承載你的「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 最近在企業課程裡帶大家一起打造「工作整理系統」與「數位第二大腦」筆記時,有學員問我:「那麼多筆記工具,到底該怎麼選?」 真正能成為你「第二大腦」的工具,其實只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能捕捉各種內容 文字、網頁、紙本、郵件、文件—— 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的資訊收集入口, 不論靈感從哪裡來,都能一鍵存下。 二、搜尋功能夠強 我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分類, 對我來說,「快速搜尋」才是最有效的整理方式。 當我需要資料時,只要打幾個關鍵字, 立刻能找回過去的思考與資料脈絡。 三、資料之間能連結 每一則筆記,應該能「指向」它的上層任務或專案, 讓所有資訊形成一個「任務脈絡」,而不是一堆孤島。 這樣,我在回顧或推進任務時, 能清楚知道「這個資料為什麼存在」。 有了這三項, 無論是 Evernote、Notion、Obsidian、Heptabase、OneNote, 其實都可以成為你專屬的數位第二大腦。 而事實上,大多數位工具都具備這三項功能,都能當作數位第二大腦。 其他功能——像提醒、資料庫、AI 助理——當然都會讓使用更方便, 但多半是加分項,不是必要條件。 例如 AI 確實能幫我們加速整理、分析、生成, 但有一件事,AI 永遠無法替你決定: 什麼資料屬於什麼任務? 哪些任務彼此相關? 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這些判斷來自你的工作脈絡與個人選擇, 唯有你自己能決定資訊與行動的意義。 所以,最終你仍需要「手動」—— 親自整理、連結、思考。 那一刻,你不是在「用筆記」, 而是在建立你自己的工作系統。 延伸思考: 你目前的筆記工具,能同時讓你 捕捉 → 搜尋 → 連結嗎? 如果能, 那麼其實你已經有了足夠打造「第二大腦」的工具了。 #數位筆記 #第二大腦 #工作整理 #生產力 #電腦玩物
經營電腦玩物部落格,撰寫生產力工具技巧、筆記方法、時間管理等相關文章。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Fri Oct 31 14:33:35
Previous
1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