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孫燕姿兩年前說的話正在逐漸被驗證。 作者:@耳帝 weibo.com/1344386244/Qdn… 最近AI改編歌曲在油管跟B站上非常火,把一首歌改編成R&B、靈魂、福音、爵士……掀起了類似於兩年前的明星AI翻唱風潮,應該是Suno又進化了。 到了這個階段,我終於承認,AI可以做出很好聽的音樂。 B站上的什麼大東北我的家,還有改編王菲的歌,好評一片,而外國人做得更好,油管上大量用魔城靈魂、大樂隊爵士、當代R&B改編流行金曲的,說實話,真的很好聽,我聽了一個晚上,不知道怎麼做到的,怎麼能那麼嚴絲合縫又那麼freestyle,你明明知道甚至能聽出是對經典的拼湊挪用,但就是很自然流暢很好聽,可能是因為取材庫都是那些最經典最偉大的音樂吧。 不誇張地說,你去油管上聽聽那些AI改編,吊打《歌手》95%上的改編不成問題。 AI歌曲創作現在也進化了,而且做出來的絕不是兩年前很土很low的那種歌,如今的AI音樂創作甚至很前衛新潮、很有音樂性,油管上有大量的做NJZ風格的Drum&Bass、Baltimore Club之類的音樂,很好聽,做說唱的Beat更是能量產行業標準水平以上的產品。 Spotify上有AI音樂人,月收聽人數已經幾百萬了。我聽下來,AI做的最好的就是電子音樂跟融合音樂,我猜測是因為前者本身就是數位化的產物,而後者的融合思路,AI本身就有巨大的融合素材庫,做出的效果非常炫目繽紛。我聽了好幾天,覺得就目前AI的水平,放到2025年的樂壇,歐美的可能像Oklou、Rosalía、Dijon、Amaarae之類的AI可能做不出來,放到華語樂壇,可能萬青、DOUDOU、蘇運瑩、蘇紫旭、攬佬之類的AI做不出來,但再過幾年呢,以這個趨勢來說真的不好說,絕大多數歌手與音樂人我看都需要有些危機感,因為在技術層面上人是難以跟AI比的,而且越來越難比,你未來需要非常獨特,或者交付出剖肝瀝膽的真心。 AI演唱現在在蚪聲也很火,我刷到有一個AI男聲翻唱許茹芸的,點讚量巨高,甚至引發了一大堆真人唱將去挑戰那個版本,但是唱的都不如AI版,因為AI版其實是違背人的生理結構的,比如在一個很高的音高上,正常人的嗓音構造是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低頻存在,但是AI輕易就能把這個缺失的頻段的聲音給加上,所以聽起來比真人更“爽”,我油管刷到了一個AI唱搖滾的,AI做出來的高音F5、G5,我覺得Adam Lambert的品質也不過如此吧,因為聽起來可能就是取材於Adam Lambert的嗓音,然後再加兩個低檔位的經典搖滾歌手的聲音成分,那肯定聲音密度更大,效果更駭人,似真人又更非人,像轉音技巧什麼的,對AI來說更是一種簡單的時間排列組合,它更能複雜速率更快,在“聲樂”生產得真實層面上,AI多年的工作能力。 我不知道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AI音樂未來還會變成什麼樣,兩年前的時候,我會篤定地認為,人類創作是無法被AI取代的,比如說AI沒有靈魂、真心與愛。更藝術的說法,可能會說,AI沒有弱點、痛苦與恐懼,但是就目前來說,即使沒有靈魂真心痛苦那些東西吧,我也不覺得比真人做得差或者難聽,甚至有的更好聽。照這速度發展下去,我預感,未來時代,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天才藝術家可以跟AI對抗,由這極少數的天才肩負著「人類」創作的使命,而唱歌、創作這些東西,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可能純粹就只作為一種個體的娛樂活動與精神需求,而不再具有消費品的意義。 我想起兩年前,在AI孫燕姿翻唱在網上火了之後,孫燕姿發了一篇文章,她整體對於未來AI取代人類是持“悲觀”態度的,她認為一個人再稀有,未來也能被“量身定制”。當時不少人覺得她有點杞人憂天了,比如文章裡有句話寫,有人說AI沒有你的語感、情緒與呼吸,孫燕姿說,我懷疑AI掌握那些東西是遲早的事,人類無法超越它已指日可待。現在看,這就是進行時的事。歌手本人與藝術家,面對AI比普通人的危機感更重,前段時間歐美樂壇上千位音樂人聯合簽名抵制AI,他們面對AI似乎更有緊迫感,當然一是因為自己的利益難免受到威脅;二是因為,我猜測,藝術家本人,他們更知道,聲音是如何在身體裡生長又是如何迸發的,音樂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他們對於音樂製作這件事,有著更加切身且真實的體會,有對技術是如何侵入藝術的最私密層面,有著非神秘化的祛魅,所以他們的預感與直覺,比大眾的邏輯推理更敏感。 如今回頭看孫燕姿兩年前的那篇章文章,還是覺得很可貴,一是清醒,二是毫不自戀,她始終對時代變化與世界的未知保持敬畏,在未來變化與科技浪潮的面前,放棄自己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自戀的幻覺,這對於一位巨星來說太難得了。如果還有哪位歌手如今還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可以思考,你作為一個歌手的「聲音價值」能高過孫燕姿嗎?如果連她都這麼認為,那你還篤自己不會被取代嗎?如果你是歌手的粉絲,我建議可以去聽聽甚至親自上手操作下Suno,看看是否還有足夠的信念,覺得自己追隨信奉了世間的真理。可能在未來的時代,真的需要擁有孫燕姿所說的那種心態,“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如果連她都無所謂,那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也只是歷史的塵埃,更需無所謂了。
孫燕姿兩年前發的: 我的AI 作者:孫燕姿 hmakemusic.sg/new-blog/wodeai 當我正在為自己凸出的肚子和孩子們的日常瑣事煩心時,AI孫燕姿已正式“出道”,於是我決定來寫一些對它的感想。 我的粉絲們都已跳槽,也同時接受我就是冷門歌手的事實,而我的AI角色也成為了目前所謂的頂流。畢竟該怎麼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 無論是ChatGPT、AI或叫什麼名字都無所謂,這個「東西」能夠透過處理海量的信息,同時以最連貫的方式拼接組合手頭的任務,來模仿和/或創造出獨特而復雜的內容。等一下,這不就是人類已經在做的事嗎?我們之前一直堅信,思想或觀點的形成是機器無法複製的任務,這超出了它們的能力範圍,但現在它卻赫然聳現並將威脅到成千上萬個由人類創造的工作,比如法律、醫學、會計等行業,以及目前我們正在談論的,唱歌。 你可能會反對,說自己還是能分辨,它既沒有情緒,也沒有音調(或任何你能想得到的專業術語)的變化。很抱歉,我懷疑這只會是個非常短暫的反應。 諷刺的是,人類再怎麼快也無法超越它。沒有人類能夠獲得如此大量的資訊並且在正確的時機做出正確的決策,或犯下正確的錯誤(OK,或許我想得有點太遠)。這項新技術將能夠為每個人提供他們所需的一切,無論是獨立的、扭曲的還是瘋狂的,都可能會有一種專門為你創作的獨特內容。你並不特別,你已經是可預測的,而且不幸的是,你也是可塑的。 此時此刻,我覺得自己像是個在吃爆米花、坐在電影院最好的位置的觀眾。 (順便一提: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沒有任何技術能預測我自己是什麼感受,直到這篇文章出現在網路上)。這就像看那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電影《瞬息全宇宙》,有別於電影的是,愛並不是拯救這一切的關鍵。 在這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中存在,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我認為思想純淨、做自己,已然足夠。 就寫到這裡,祝你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