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X 上關於寫作的話題比較火,正好看到一篇《寫作建議》,作者收集了大量關於寫作的經典建議,還分門別類整理到了一起。 所有這些五花八門的技巧,背後其實貫穿著幾條非常清晰的底層邏輯。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文字更抓人、更清晰,也許看完能讓你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底層邏輯1️⃣:寫作的本質,是“讀者體驗設計” 這是所有建議中最核心的一條。 很多寫作者,包括以前我也這樣,在寫作時,想的都是「我想表達什麼」。但這份筆記裡的高手點出了一個更高級的視角:寫作,是關於「讀者要吸收什麼」。 Steven Pinker 總結得最到位:作者的目標,是在最大化閱讀樂趣的同時,最小化讀者理解所需的腦力。 別讓你的讀者「費勁」。 你的工作不是“傾倒”信息,而是設計一條“體驗路徑”,讓讀者感覺自己是在毫不費力地“滑滑梯”,而不是滿頭大汗地“爬山”。 一旦你接受了這個設定,剩下的所有技巧,都是在為這個「最佳體驗」服務。 底層邏輯2️⃣:動筆前,先排空你的“污水管” 我們都有過「寫作卡殼」的經驗:打開空白文檔,枯坐半天,一個字都憋不出來。 這份筆記裡提到了一個我見過最生動的比喻,來自Julian Shapiro 的「創意水龍頭」: > 把你的創造力想像成一個堵塞的水管。水管的最前端一英里,塞滿的全是「污水」——也就是你腦子裡那些最陳腔濫調、最平庸、最不過腦子的「爛點子」。你的水管只有一個水龍頭。想得到後面的“清水”,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把這些“污水”全都放乾淨。 為什麼寫作時會卡住?因為我們總想一上來就寫出金句。我們寫下第一句「污水」(例如「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然後立刻自我批判:「天啊,這寫的是什麼垃圾!」——於是我們刪掉,試圖等待「靈感」。 結果,我們永遠卡在「污水」這一層。 而職業寫作者的秘訣是:他們坦然接受「污水」的存在。他們會在寫作初期,把腦中所有能想到的爛點子、爛句子都寫下來。不評斷、不刪除,只是為了「排空管道」。 當你把這些平庸的想法都倒空之後,那些真正的好創意、好句子,才會「嘩啦啦」地流淌出來。 所以,別再等靈感了。下次卡殼時,允許自己先寫個垃圾出來。這是通往好內容的必經之路。 底層邏輯3️⃣:用「節奏感」黏住讀者的大腦 好了,現在「清水」來了,你開始寫作了。如何讓讀者不跳過、不走神,一字一句讀下去? 答案是:製造「音樂」。 我們的大腦天生厭惡單調。如果所有句子的長度都差不多,大腦就會進入「無人機」般的嗡嗡聲模式,很快就會感到無聊並「宕機」。 筆記裡引用了Gary Provost 的一段經典演示,我轉述一下: > 這個句子有五個字。這裡又是五個字。五個字的句子很好。但是一連串的五個字。讀起來就很單調了。聽聽發生了什麼事。寫作變得很無聊。它的聲音在持續。就像一張卡住的唱片。耳朵需要一些變化。 > > 現在聽好。 我改變了句子的長度,我就創造了音樂。音樂。文字在歌唱。它有了宜人的節奏,一種韻律,一種和諧。我使用短句。我也使用中等長度的句子。 > > 而有時候,當我很確定讀者已經休息好了,我就會用一個相當長的句子來吸引他,一個充滿能量、不斷積蓄動力的句子,就像漸強音,就像鼓點,就像鐃鈸的撞擊——這些聲音在說:聽著,這很重要。 這就是寫作的「節奏感」。它透過長短句的交錯,不斷「喚醒」讀者的大腦,引導他們的注意力。 除了句子長短,還有一些「讀者大腦管理」的小技巧: 避免“開頭詞”重複:Scott Alexander 提醒,如果連續兩三個句子都用同一個字開頭(比如“我……”“我……”“我……”),讀者會立刻感到“不適”,覺得你很笨拙。 控制「聚光燈」:Steven Pinker 提到,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不是文法問題,而是「焦點控制」問題。 - 主動(“那個女士用西葫蘆砸了一個啞劇演員”)——聚光燈打在女士身上。 - 被動(「那個默劇演員被女士用西葫蘆砸了」)——聚光燈打在啞劇演員身上。 你想讓讀者先看誰,就讓誰來做句子的主詞。 底層邏輯4️⃣:寫作是“溝通”,不是“炫耀” 這部分主要針對非虛構寫作,但同樣適用於所有人。 1. 給讀者“多巴胺小獎勵” 史考特·亞歷山大說,讀者的大腦很容易累。你必須不斷給他們「小獎勵」來維持動力。 - 微幽默(Microhumor):這不等於講笑話。它是在嚴肅的行文中,插入一個能讓讀者「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揚一下」的字或比喻。這就像是給讀者餵了一顆小糖果。 - 清晰的結構:短段落、小標題、「首先/其次/最後」這樣的「路標」(當然也有被誤認為AI 寫作的嫌疑)。這能給讀者「微小的成就感」(好的,我又讀完了一部分」),幫他們「存檔」訊息。 2. 多使用“例如”和“舉個例子” Steven Pinker:一個沒有例子的解釋,幾乎等於沒有解釋。 我們作為作者,常常高估了讀者對「術語」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把這些概念「打包」成了知識塊。 當你寫「量化寬鬆」、「熵增」、「熵減」時,大部分讀者已經懵了。 當你寫「中央銀行購買私有資產」時,大家就開始懂了。 當你寫「這就好比央行直接下場'買買買',往市場裡撒錢」時,所有人就都懂了。 永遠不要害怕解釋你以為人盡皆知的術語。你多花5 個字,例如一種開花芥菜,去解釋“擬南芥”,就能把成千上萬的讀者留在你的文章裡。 寫作不是魔法,而是手藝。 它無關靈感爆發,而關乎對讀者體驗的極致共感。 它要求我們放下作者的自我,去扮演一個體驗設計師:思考讀者的大腦如何運作,如何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到輕鬆、愉悅並有所收穫。 無論是排空污水管、製造節奏感,還是挖掘“第三層情感”,所有技巧最終都指向一件事: 尊重你的讀者,尊重他們的時間,以及他們那顆容易疲倦的大腦。 原文:https://t.co/Orh9lPSigK 翻譯: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