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信任崩塌:無窮無盡的AI內容是一場災難作者:Arnon Shimoni 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奇怪的時刻。 第一次,創造內容的成本降到了幾乎為零。不是“比以前更便宜”,而是徹底的免費。 現在,產生一千篇部落格文章或一萬封所謂「個人化」的郵件,成本幾乎為零(至少目前是如此)。 理論上聽起來很棒——內容無限,讓過去難以發聲的人也能表達自己。 似乎充滿了機會。 但如果你試圖透過這些內容去銷售,你會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信任崩塌的速度,比內容爆炸的速度還快。 這裡的“信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問題——誰是真實的、誰是可靠的、我到底該關注誰? 我們並沒有往前走,甚至正在倒退。 一個B2B SaaS公司的故事 我認識一位負責B2B SaaS銷售的朋友,他非常聰明。他花了多年時間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成為那種傳統意義上靠關係和信任贏得客戶的人。 但上週日他告訴我:“現在我基本上無視所有郵件推廣,陌生號碼的電話我也幾乎不接。” “因為我已經分不清那是真人還是機器了。以前我一眼就能分辨,現在做不到。所以乾脆不理會,浪費時間。” 用通俗的話來說,如果你現在還在做傳統的外聯推廣,你的目標客戶已經不再關心“我需不需要這個產品”,而是在想:“我憑什麼相信你?” 行銷漏斗?不,現在是信任漏斗 做行銷這麼多年,我發現很多所謂的「規則」和「玩法」其實都搞錯了重點。我們總是在解釋我們做什麼,為什麼重要。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潛在客戶早就知道他們需要你賣的東西。 他們根本不需要再看一份PPT,來了解AI編碼助理如何提升開發效率,也不需要你告訴他們AI銷售代表為什麼可以幫他們寄更多電子郵件。 過去一個月,他們可能已經聽了40次這樣的東西(天啊,現在到底有多少AI銷售代表啊?)。 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憑什麼我要跟你買,而不是另外100家發同樣郵件來騷擾我的公司?” 而現在,鋪天蓋地的AI內容,讓客戶更難回答這個問題了。 圖1 是我從PHOS Creative借用的: (圖片描述: 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 - 品牌認知/ 觸達(Awareness) - 評估/ 意向(Consideration) - 轉換/ 下單(Conversion) 信任漏斗(Trust Funnel) - 能力/ 勝任度(Competency) - 可信度/ 公信力(Credibility) - 真實感/ 真實性(Authenticity) - 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 ) 維度 - 核心關注 * 行銷漏斗:獲客與轉化 * 信任漏斗:建立關係與客戶忠誠 - 最終目標 * 行銷漏斗:完成交易 * 信任漏斗:長期客戶支援與復購 - 內容策略 * 行銷漏斗:推廣為主,銷售導向 * 信任漏斗: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 衡量成功 * 行銷漏斗:轉換率、銷量 * 信任漏斗:滿意度、重複購買、口碑傳播 -時間跨度 * 行銷漏斗:短期到中期 * 信任漏斗:長期、持續累積信任 很明顯,你應該站到信任那一邊! 傳統的獲客方式現在變得很爛 現在這種獲客方式實在是太無聊了。 當Claude的AI授權只需每月10美元時,內容創作成本基本上為零。於是所有人都可以裝得很專業,郵件裡每個字語法正確,還能勉強引用你的領英發文(雖然引用得很僵硬)。 這些東西幾分鐘就能生成,不用任何人工參與。 這就意味著:現在所有內容都值得懷疑。 現在,我直接把郵件和領英訊息一律丟進垃圾桶。 為什麼?因為我一眼就能看出,那背後並不是一個真正關心我和我的問題的人。 這些郵件全都是模糊的“個性化”,總是自稱“對你如何做某事感到好奇”,因為這種“好奇”的句式來自某個聲稱效果很好的推廣指南。 對我來說,這就是信任崩塌的關鍵: 我並不是懷疑你的產品能不能用,我是懷疑你到底是不是個真人,簽完合約後還會不會關心我。 回應率低了,我多發點郵件就好了? 天啊,別這樣! 問題根本不在這裡。 舊世界(…-2024年) * 創造可信賴、個人化內容的成本:50美元/小時(人工) * 用戶每週收到的個人化推廣郵件:約10封 * 使用者辨識真實性的成功率:約80% 新世界(2025年-…) * 創造可信、個人化內容的成本:幾乎為0 * 用戶每週收到的個人化推廣郵件:約200封 * 使用者辨識真實性的成功率:約20% 信噪比已經崩潰,識別這些郵件真實性的精力成本遠超過可能獲得的收益。 結果,客戶不再費力去判斷真假,而直接默認這些全是垃圾郵件。這也是為什麼我和我朋友乾脆無視所有推廣郵件的原因——很多人也一樣。 因為要辨別“這些郵件裡有沒有價值”,所耗費的精力早就遠遠超過了可能獲得的好處。 回到信任本身… 你必須明白,你的潛在客戶問的不是: * 你的AI工具好不好用? (他們預設你的工具好用) * 真的能提升效果嗎? (他們預設有效果) * 價格合適嗎? (他們自己可以比較) 他們真正關心的是: * 一年後你公司還在嗎?還是整合到一半你就跑路了? * 你到底比另外5家公司好在哪裡? * 你是不是靠燒VC的錢活著? * 等到風口過去,我的系統是不是會爛尾? * 你們公司到底賺不賺錢?還是只是憑感覺(vibe-coded,憑感覺編程,意為沒有實際獲利模型、靠炒作存活的公司)想趕緊賣掉? 而最糟糕的是:如果你不明確告訴客戶,他們根本無法自己判斷這些問題。 不是想潑冷水,但…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打擊你,而是為了讓你知道現在的行銷要怎麼玩。 是的,你仍然要回答“客戶為什麼需要你的產品”,但你更要回答“客戶為什麼必須向你購買”,並確保你的行銷內容體現這一點。 機會仍然很大。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做到: * 信任的建立,仍然是人類的工作。至少現在還是。 AI能幫忙,但2025年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和信任,仍只能靠人類。 * 個人化和精準行銷依舊重要。 AI應該會幫你精細分類客戶,但重點仍是辨識何時該由人類出面,強化信任。 * 別把所有事情都自動化。尤其是複雜或高價值的銷售場景,保持一定的人類參與至關重要。 AI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嗎? 當然。 你代表一個品牌。品牌要持續贏得客戶的信任-即使你使用了AI,也必須清楚體現出人類的領導與溫度。 來源: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