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洛杉矶举办了一场面向创始人及创作者的@Techweek_活动。 周四晚上来了100多人。 以下是5个要点: (如果您想看更多类似内容,请回复)
1/ 创始人应该是创造者 或许并非所有行业都是如此,但大多数情况下,创始人本身就应该是创造者。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创始人(千禧一代及以上)——因为这些 Z 世代创始人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家。 他们正在打造以分销为先的公司。 在 X、IG、TT、LI 等平台上迅速走红,并以此为契机,迅速积累了最初的客户群。 此外,拥有自己的发声平台,并在必要时在线捍卫自身权益,也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作为创始人,拥有线上影响力有助于促进销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获取用户、收集客户反馈、吸引投资者兴趣等等。 选择一个平台,然后坚持下去。 找个教练或者让队里的人帮你。
2/ 不会构建产品的创作者应该与创始人合作 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分享过这一点,但我认为更多的公司应该聘请分销联合创始人或合作伙伴。 不想打造产品或经营公司,但在细分市场中拥有深厚的信任度和广泛的分销渠道的人。 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也为他们的名字增添了其他方式(例如品牌合作等)无法获得的信誉。 全面获胜。 公司可以立即接触到目标受众。 创作者获得现金奖励,并有可能获得股权。 此外,他们还能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创作之路有时会很孤独。
3/分销变得越来越难 我与几位在社交媒体、电子邮件、播客等渠道拥有(自有和租用)受众群体的创始人进行了交谈,他们都表示,他们的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他们不仅要与其他创始人/公司竞争,还要与信息流中的业余爱好者、专业创作者和人工智能内容竞争。 注意力稀缺。 我也不确定解决方法是什么,但我想指出来。 或许可以“收购”创作者,与同领域的其他人合作,或者趁着还能发展的时候加倍努力,力争成为同领域的佼佼者。
4/参加合适的活动可以增加你的运气 嗯,这会增加好运降临到你身上的几率。 我全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亲眼见证了人们找到了技术联合创始人,与风险投资人进行了电话沟通,真正让天使投资人跟进并开出支票,甚至找到了他们一直试图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的大合作伙伴。 虚拟交流固然很好,但远不及面对面交流。 通过Xbox或Zoom进行视频通话,很难通过气氛测试。 看好 IRL。
5/ 1+1 = 3 与你所在领域内拥有相似受众和相关产品的其他人(创始人、创作者、影响者等)合作,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我认为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因为彼此身处同一领域就认为是在竞争,但很多时候,通过合作可以把蛋糕做大。 尤其是当你销售的是略有不同的(或者更好的是,互补的)产品时。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远低于它应有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