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 年薪5 萬,工作20 年 - 年薪10 萬,工作10 年 - 年薪25 萬,工作4 年 打工曾是穩定且清晰的,如果你為相信你的人工作,你也相信他們,這可能是建立美好生活最穩當的方式。 但現在即使是好工作也伴隨著大量的風險。由於AI帶來的各種組織重組、AI 自動化帶來的裁員,可能過往明確的路徑已經不那麼可靠了。 圖中下半部乍看之下顯得有些簡單: - 5,000 人購買200 元的產品 - 2,000 人購買500 元的產品 - 1,000 人購買83 元的月度訂閱 - 300 人支付278 元的月費 這些數字看起來似乎可以互換,但其實業務模式卻截然不同 - 200 元的產品靠分發管道,因為你需要大量的買家和源源不絕的新關注 - 500 元的產品重點是感知專業度,因為只有當人們覺得東西是為他們量身定制時,才會花這麼多錢 - 83 元的訂閱依賴持續的實用性客戶必須每個月都在續費 - 278 元的月度服務依賴交付結果,因為支付這個金額的人期望他們的生活或業務發生清晰且有意義的轉變 雖然每條路都需要信任、保留和價值,但重心卻有所不一樣。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人實現不了目標的原因。 問題並不在於人們選擇了「壞點子」。更多的是在於選擇了點子後,卻沒有理解這些點子對運作方式有不一樣的要求。 - 訂閱制的產品會將你置於一條必須每月交付價值的路徑上 - 200 元的產品會將你置於一條分髮成為主要瓶頸的路徑上 - 高端服務會將你置於一條真正的重頭戲是銷售而非構建 想法固然重要,但行銷也同樣重要。 當你選擇一個想法時,你實際上是在選擇你將賴以生存的營銷方法,而太多人做出了選擇,卻沒有意識營銷策略有所不同 如果我現在要從0賺到100萬,我不會先去思考一個創業想法,我會看著這張圖表,決定哪一條路徑符合我的優勢運作策略。 然後,我會選擇一個在那條路徑上行得通的想法。想法和行銷策略必須匹配。 大多數人先選了方向,後來才發現收到行銷策略制約,結果舉步維艱。 AI 正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這一切。 十年前,探索這些路徑中的任何一條都意味著要圍繞這個點子建立一整套支持結構。人們必須打磨故事、包裝報價、設計獲客路徑、測試漏斗、收集回饋並改進銷售話術。 這些沒那麼難,但它很慢,如果想要加速,每個環節就需要不同的人(和大量的資金)。 現在的瓶頸不再是人才或工具。現在的瓶頸在於你是否能做出清晰的決定。 如果你能做到,你可以自己產生實驗的每個部分,同時執行多個版本。 當成本降低後,最明智的舉動不再是規劃完美的點子,而是進行幾次可控測試,看看哪個背後真正有能量。清晰的決策力就是這個時代的護城河。 如果今天我們來設定100萬的目標,可以先用三個不同的想法來測試200 元的路徑,透過社群管道推廣,看看是否能自然傳播。 也會同步測試500 元的路徑,創造一個解決痛苦問題的簡單方案,直接推銷給已經感受到這種痛苦的人。 繼續測試83 元的訂閱路徑,推出十種onboarding的引導頁,直到有一種能留住人進行付款。 我們不必保護這些想法中的任何一個。也不用聚焦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去會觀察哪一個顯示出向上的拉力,然後毫不猶豫地放棄其他的。 這也是我在最優秀的建構者身上看到的作業系統: 找到路徑->開發原型->簡單發布->快速驗證 選擇一條路徑。製作一個簡單的原型。把它發佈到有潛在客戶的地方。 在速度、清晰度和回應率中尋找證據。 如果它中了,你就聚焦。如果沒中,你立刻走人。死磕是一種傲慢,順勢而為智慧。 AI 不僅讓建置變快了,它還消除了嘗試的成本。你不需要六個月。你不需要深入思考。你不需要完美的想法。你只需要比周遭的人用更清晰的思維去進行更多的測試。 當測試變得廉價時,贏家是那些放下自我、迭代最快的人。 重點是選擇一條你實際上能維持的路徑,一個你實際上能證明合理的定價,以及一個符合你工作方式的想法。 當這三者連成一線時,生意就不再感覺像是一場賭博,而開始感覺像是你可以經營多年的事業。 通往百萬富翁的路徑一直都很簡單。它們過去之所以遙不可及,是因為每一條都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和整合。 現在,你可以夠快地探索它們,看看哪一條適合你,而不是強迫自己進入錯誤的那一條。這才是真正的優勢。 你不再是將你的人生押注在單一點上。你正在進行小規模、真實的測試,直到正確的想法和正確的行銷相符。 賺到一百萬的感覺仍然像是在推著巨石上山。但這並不會讓山變小,它只是讓你避免了把巨石往錯誤的方向推了五年。 大部分的痛苦來自於爬錯了山,而不是來自於攀登本身。
以上改寫自@gregisenberg 的Newsletter 如果你缺少想法,你也可以每天免費看一條ideabrowser Greg這個產品還蠻有趣的 https://t.co/HVK3wYDx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