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or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看了a16z的cursor訪談,我覺得有幾個點很值得AI創業家學習: 一、敢於嘗試,也敢於放棄 Cursor的創始團隊最初嘗試為CAD領域建立AI 3D工具,但因缺乏深刻的行業認知(「創始人-市場不匹配」)而失敗。 這個教訓讓他們意識到,必須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著手。 他們敢於嘗試,也敢於放棄。回歸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這也就是為什麼AI程式工具是AI領域內發展最快的專業化Agent產品。 因為行業專家,用戶,和開發者,是同源一體的行業knowhow很重要,有knowhow才懂得流程和痛點 Dogfooding也很重要,如果自己不是用戶,那麼產品做不好編程更重要,有一個好想法,就差一個工程師了,這往往是創業者多數的情況,但工程師不一定理解業務,不一定有knowhow,也不一定會自己用產品 但AI程式設計是三位一體了,開發者既是產業專家,也是用戶,AI模型也有相關的能力支持,市場也存在大量需求,所以AI程式設計先爆發了。 二、套殼縫合,做到極致與基礎模型公司競爭在早期是不切實際的。他們聰明地利用了當時現有的API,避免了耗時耗力的模型研發。 他們也沒有選擇從零建立一個全新的編輯器,而是決定Fork VS Code。 這個決策有兩個支撐,第一個是市場熟悉VS code,第二個支撐是Github Copilot也教育了市場得到了驗證 所以決策目標很清晰,就是在已驗證的市場中,靠套殼縫合工程化,來打造出體驗好幾倍的產品 三、五步驟建構產品飛輪 1.打造最佳產品,靠套殼縫合獲得體驗優勢的先機窗口 2、贏得管道和用戶,成為心智首選 3、取得稀少資源,使用者數據與資本槓桿 4.反哺底層模型,利用資源客製化模型,進一步強化產品護城河 5.產品再進化,利用模型能力再次革新產品體驗,進入循環 四、增長期甜蜜的煩惱早期流量暴增時,團隊會面臨各種宕機問題,k8s,資料庫各種瓶頸,API也會有各種單點故障。 這裡的啟發是: 1.從一開始就採用多雲架構(AWS, GCP, Azure),並利用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如PlanetScale解決資料庫分片問題),而不是試圖所有問題內部解決。 2.主動尋找並整合全球所有可用的模型API資源(包括各種Token經銷商),將流量分散到多個供應商,以提高系統的韌性和議價能力。 五、人才 1、為了招募前10名核心員工,團隊做了各種“瘋狂的招募特技”,這裡有個小故事挺有意思,一位頂級候選人拒絕offer後,他們會直接飛到候選人所在的國家再次當面溝通。再次被拒絕後,他們會“編造”一個幾個月後在舊金山舉辦的“頂級研究員晚宴”,邀請候選人參加,只為創造一個再次對話的機會,並最終成功招募。 2、兩天試用期面試:所有工程和設計職位的終面候選人,都必須到公司進行為期兩天的帶薪專案試用。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 評估真實能力:考察端到端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產品感覺,與主動性 - 文化匹配:互相評估感覺是否一致,是否願意一起工作 - 降低離職風險:在入職前了解工作狀態,提高長期留存率 這個模式後來也被運用到了銷售招募過程中,讓銷售來處理銷售線索 3.靠併購買人(和位元組類似) 例如Cursor買了Supermaven,主要是為了創辦人Tabnine,他是Copilot的前身的創建者。同時獲得了一批精英團隊。 以上是Cursor在a16z訪談中提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訪談連結👇🏻 https://t.co/A1cfhv0uXM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