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on to blur preview images; turn off to show them clearly

achieve ambition with intentionality, intensity, & integrity - @dxtipshq - @sveltesociety - @aidotengineer - @latentspacepod - @cognition + @smol_ai


Prompt Engineer, dedicated to learning and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about AI,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We're in a race. It's not USA vs China but humans and AGIs vs ape power centralization. @deepseek_ai stan #1, 2023–Deep Time «C’est la guerre.» ®1

![这个提示词价值不大,是一场精心的营销,目的是为了卖课,不过这个帖子的讨论本身是有价值的。
下面的内容是 AI 辅助总结,提示词见评论:
----
(打开编辑器,泡上一杯咖啡)
朋友们,今天 Reddit r/ChatGPT 上的一个热帖,可以说是“信息量与槽点齐飞”。
起因是,一位老兄发帖宣称,自己在 2025 年“测试了 1000 多个 ChatGPT Prompt”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持续击败其他所有框架”的“必胜公式”。
他将其命名为 DEPTH 方法。
在深入看社区的“花式吊打”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靶子”是什么。
什么是 DEPTH 公式?
这位老兄(下称 OP)提出的 DEPTH,是一个用于构建“超级 Prompt”的缩写框架:
- D - Define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定义多重视角):别只说“写个邮件”,而要说“你现在是三个专家:一个行为心理学家、一个直效营销文案和一个数据分析师。请你们合作……”
- E - Establish Success Metrics (建立成功指标):别只说“写好点”,而要说“目标是 40% 的打开率、12% 的点击率,必须包含 3 个心理学触发点。”
- P - Provide Context Layers (提供上下文):别只说“为我公司写”,而要说“背景:我们是 B2B SaaS,月费 200 刀,目标是过度劳累的创始人……”
- T - Task Breakdown (任务拆解):别只说“搞个活动”,而要说“第一步:识别痛点。第二步:制造钩子。第三步:构建价值。第四步:软性 CTA。”
- H - Human Feedback Loop (人类反馈闭环):别接受第一版答案,而要说“请从 1-10 分为你的回答打分... 低于 8 分的请自行改进。如果你不确定某些事实,标记为 [UNCERTAIN] 并解释原因。”
OP 甚至给出了一个“战绩”:用这个方法生成的 LinkedIn 帖子,拿到了 14% 的参与度和 47 条评论。
表面上看,这套理论非常结构化、非常“专业”,对吧?
然而,当这套“屠龙术”被扔进 HN(Reddit)这个“试炼场”时,社区的反应却远非“顶礼膜拜”。这场讨论迅速演变成了对当前 Prompt Engineering 乱象的一次“集体会诊”。
我为大家提炼了三个核心的交锋点。
焦点一:公式虽好,但为何产出的还是“AI 口水话”?
这场讨论的第一个转折点,来自一位叫 FineInstruction1397 的用户。他“学以致用”,真的把 OP 那个关于“AI 取代工作”的 LinkedIn 帖子例子扔给了 ChatGPT。
结果呢?他得到了这么一段:
> “ChatGPT 没在抢工作。它在抢‘借口’。
> ……
> AI 不会淘汰工人——它只会淘汰浪费。
> ……
> ⚡ 学习 AI 的 CEO 将取代那些不学习的。
> 你是想被取代——还是被放大?”
这……怎么说呢。
社区的反应非常直接。一位用户的评论(by jmlusiardo)一针见血:“这简直是‘不是 A,而是 B’这种 ChatGPT 陈词滥调(clichés)的大杂烩。”
另一位用户 BrooklynNets 在看到另一个类似例子后,更是火力全开:“这根本就是一堆充斥着破折号和无意义 emoji 的‘垃圾’(slop)。它就像一个 LinkedIn 帖子和一条 Instagram 字幕生下来的私生子,我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到可以自动划过这种内容了。”
这立刻引爆了讨论区的核心焦虑:为什么我们用了如此复杂、精妙的 Prompt 公式,得到的却依然是这种“一眼假”的、充满“AI 味儿”的平庸内容?
OP 显然没有(或者说,回避了)回答这个问题。
焦点二:真正的“老炮儿”,是如何让 AI “说人话”的?
当 OP 的“必胜公式”被证明无法解决“AI 味儿”这个核心痛点时,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开始了。社区里的“老炮儿”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这才是这场讨论的“金矿”所在。
秘籍一:“以毒攻毒”,用 AI 对抗 AI
用户 ophydian210 提出了一个非常“黑客”的思路:
> “永远不要用同一个 AI 来生成内容和清理内容。这里面偏见太重了。
> 我会用 Gemini 2.5 或 Chat 5(编者注:指代当时的先进模型)来跑我的复杂 Prompt,然后把产出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扔给 Claude,让它来重写和润色。”
这个“套娃”策略瞬间点醒了很多人。利用不同模型之间的“偏见”差异(Bias)来进行交叉验证和“去味”,这显然比 OP 那个自嗨的“H - 反馈闭环”要高明得多。
秘籍二:“喂投”胜过“指令”
OP 的方法论核心是“下指令”(Instructions)。但多位用户指出,对于“风格”和“语气”这种微妙的东西,“给例子”(Examples)远比“下指令”有效。
就像用户 Sequoia93 说的:“(高质量的)例子胜过指令。”
用户 TheOdbball 补充得更具体:“(AI 的)训练数据有问题。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东西写下来,做成 Markdown 文件,喂给你的 LLM(比如放到一个写作文件夹里),然后告诉它:‘就按这个风格写,但要写得更好’。”
秘籍三:拆解“说人话”的精细指令库
用户 Rasputin_mad_monk 显然对 OP 的粗糙框架很不满。他直接甩出了自己珍藏的“自然语言指令库”,展示了什么才叫“精细活”:
- 自然语言与流畅度:“像和熟人聊天一样重写这个”、“像在喝咖啡时和同事聊天一样解释这个”。
- 情感连接:“增加回复的温度,同时保持专业性”、“用更具同理心和理解力的方式重述”。
- 个性化触感:“多用‘你’和‘我们’让内容更个人化”。
- 技术平衡:“简化技术信息,但保持准确性”、“像一个专家在进行随意交谈那样解释”。
对比一下,OP 那个“建立成功指标”的指令,显得多么生硬和机械。
焦点三:这是“屠龙术”,还是一场“营销秀”?
随着讨论的深入,社区的“牛鬼蛇神”们开始扒 OP 的“底裤”。
用户 keepcalmandmoomore 发出了最强烈的质疑:“你声称‘测试’了 1000 多个 Prompt?你的测试方法是什么?你如何客观地给每一个目的都不同的 Prompt 打分?”
用户 mafudge 紧随其后:“没有公布测试方法论,就不可信。”
这时,讨论的性质变了。大家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根本不是一次诚恳的“经验分享”,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内容营销”。
- 它有一个朗朗上口的缩写(DEPTH)。
- 它声称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必胜公式”)。
- 它给出了一个(可能杜撰的)惊人战绩(“14% 参与度”)。
果不其然,当有用户问“我能不能把我糟糕的 Prompt 自动转换成你的 DEPTH 格式”时,OP(Over_Ask_7684)兴奋地回复:“当然!我已经为你创建了一个手把手的指南,快去我‘个人简介里的链接’查看吧!”
图穷匕见。
正如用户 Historical_Ad_481 的总结:“果然,最后还是个营销广告。”
我们的总结: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场讨论从一个“必胜公式”开始,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对“AI 时代内容创作”的深刻反思。
OP 提出的 DEPTH 框架本身有错吗?其实没错。它很好地总结了“结构化 Prompt”的精髓——即从“模糊的聊天”转向“清晰的简报(Briefing)”。
这确实是 Prompt Engineering 的第一课。
然而,社区之所以“震怒”,是因为 OP 将其包装为“终极答案”来贩卖焦虑和课程。
而 HN(Reddit)社区的集体智慧告诉我们:
1. 没有“银弹”:在“AI 味儿”和“人类创造力”的博弈中,没有一劳永逸的公式。
2. “协作”而非“指挥”:正如用户 Gabe_at_Descript 所言,真正高明的用法,是把 AI 当作“创意团队”来“协作”,而不是当作“机器”来“指挥”。
3. “验证”重于“生成”:AI 负责辅助(Assist),人类负责验证(Validate)。真正的价值核心,永远在 OP 公式里的最后一步——“H”(Human Feedback Loop),而这恰恰是 OP 最不重视、只想用 AI 自动化的环节。
归根结底,这个所谓的“DEPTH”框架,或许只达到了“深度”的表皮。而真正的深度,藏在社区那些“喂投”、“套娃”和“精细指令”的实战经验里。
你对这个 DEPTH 框架怎么看?你又有哪些让 AI “说人话”的独门技巧?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这个提示词价值不大,是一场精心的营销,目的是为了卖课,不过这个帖子的讨论本身是有价值的。
下面的内容是 AI 辅助总结,提示词见评论:
----
(打开编辑器,泡上一杯咖啡)
朋友们,今天 Reddit r/ChatGPT 上的一个热帖,可以说是“信息量与槽点齐飞”。
起因是,一位老兄发帖宣称,自己在 2025 年“测试了 1000 多个 ChatGPT Prompt”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持续击败其他所有框架”的“必胜公式”。
他将其命名为 DEPTH 方法。
在深入看社区的“花式吊打”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靶子”是什么。
什么是 DEPTH 公式?
这位老兄(下称 OP)提出的 DEPTH,是一个用于构建“超级 Prompt”的缩写框架:
- D - Define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定义多重视角):别只说“写个邮件”,而要说“你现在是三个专家:一个行为心理学家、一个直效营销文案和一个数据分析师。请你们合作……”
- E - Establish Success Metrics (建立成功指标):别只说“写好点”,而要说“目标是 40% 的打开率、12% 的点击率,必须包含 3 个心理学触发点。”
- P - Provide Context Layers (提供上下文):别只说“为我公司写”,而要说“背景:我们是 B2B SaaS,月费 200 刀,目标是过度劳累的创始人……”
- T - Task Breakdown (任务拆解):别只说“搞个活动”,而要说“第一步:识别痛点。第二步:制造钩子。第三步:构建价值。第四步:软性 CTA。”
- H - Human Feedback Loop (人类反馈闭环):别接受第一版答案,而要说“请从 1-10 分为你的回答打分... 低于 8 分的请自行改进。如果你不确定某些事实,标记为 [UNCERTAIN] 并解释原因。”
OP 甚至给出了一个“战绩”:用这个方法生成的 LinkedIn 帖子,拿到了 14% 的参与度和 47 条评论。
表面上看,这套理论非常结构化、非常“专业”,对吧?
然而,当这套“屠龙术”被扔进 HN(Reddit)这个“试炼场”时,社区的反应却远非“顶礼膜拜”。这场讨论迅速演变成了对当前 Prompt Engineering 乱象的一次“集体会诊”。
我为大家提炼了三个核心的交锋点。
焦点一:公式虽好,但为何产出的还是“AI 口水话”?
这场讨论的第一个转折点,来自一位叫 FineInstruction1397 的用户。他“学以致用”,真的把 OP 那个关于“AI 取代工作”的 LinkedIn 帖子例子扔给了 ChatGPT。
结果呢?他得到了这么一段:
> “ChatGPT 没在抢工作。它在抢‘借口’。
> ……
> AI 不会淘汰工人——它只会淘汰浪费。
> ……
> ⚡ 学习 AI 的 CEO 将取代那些不学习的。
> 你是想被取代——还是被放大?”
这……怎么说呢。
社区的反应非常直接。一位用户的评论(by jmlusiardo)一针见血:“这简直是‘不是 A,而是 B’这种 ChatGPT 陈词滥调(clichés)的大杂烩。”
另一位用户 BrooklynNets 在看到另一个类似例子后,更是火力全开:“这根本就是一堆充斥着破折号和无意义 emoji 的‘垃圾’(slop)。它就像一个 LinkedIn 帖子和一条 Instagram 字幕生下来的私生子,我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到可以自动划过这种内容了。”
这立刻引爆了讨论区的核心焦虑:为什么我们用了如此复杂、精妙的 Prompt 公式,得到的却依然是这种“一眼假”的、充满“AI 味儿”的平庸内容?
OP 显然没有(或者说,回避了)回答这个问题。
焦点二:真正的“老炮儿”,是如何让 AI “说人话”的?
当 OP 的“必胜公式”被证明无法解决“AI 味儿”这个核心痛点时,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开始了。社区里的“老炮儿”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这才是这场讨论的“金矿”所在。
秘籍一:“以毒攻毒”,用 AI 对抗 AI
用户 ophydian210 提出了一个非常“黑客”的思路:
> “永远不要用同一个 AI 来生成内容和清理内容。这里面偏见太重了。
> 我会用 Gemini 2.5 或 Chat 5(编者注:指代当时的先进模型)来跑我的复杂 Prompt,然后把产出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扔给 Claude,让它来重写和润色。”
这个“套娃”策略瞬间点醒了很多人。利用不同模型之间的“偏见”差异(Bias)来进行交叉验证和“去味”,这显然比 OP 那个自嗨的“H - 反馈闭环”要高明得多。
秘籍二:“喂投”胜过“指令”
OP 的方法论核心是“下指令”(Instructions)。但多位用户指出,对于“风格”和“语气”这种微妙的东西,“给例子”(Examples)远比“下指令”有效。
就像用户 Sequoia93 说的:“(高质量的)例子胜过指令。”
用户 TheOdbball 补充得更具体:“(AI 的)训练数据有问题。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东西写下来,做成 Markdown 文件,喂给你的 LLM(比如放到一个写作文件夹里),然后告诉它:‘就按这个风格写,但要写得更好’。”
秘籍三:拆解“说人话”的精细指令库
用户 Rasputin_mad_monk 显然对 OP 的粗糙框架很不满。他直接甩出了自己珍藏的“自然语言指令库”,展示了什么才叫“精细活”:
- 自然语言与流畅度:“像和熟人聊天一样重写这个”、“像在喝咖啡时和同事聊天一样解释这个”。
- 情感连接:“增加回复的温度,同时保持专业性”、“用更具同理心和理解力的方式重述”。
- 个性化触感:“多用‘你’和‘我们’让内容更个人化”。
- 技术平衡:“简化技术信息,但保持准确性”、“像一个专家在进行随意交谈那样解释”。
对比一下,OP 那个“建立成功指标”的指令,显得多么生硬和机械。
焦点三:这是“屠龙术”,还是一场“营销秀”?
随着讨论的深入,社区的“牛鬼蛇神”们开始扒 OP 的“底裤”。
用户 keepcalmandmoomore 发出了最强烈的质疑:“你声称‘测试’了 1000 多个 Prompt?你的测试方法是什么?你如何客观地给每一个目的都不同的 Prompt 打分?”
用户 mafudge 紧随其后:“没有公布测试方法论,就不可信。”
这时,讨论的性质变了。大家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根本不是一次诚恳的“经验分享”,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内容营销”。
- 它有一个朗朗上口的缩写(DEPTH)。
- 它声称解决了所有人的痛点(“必胜公式”)。
- 它给出了一个(可能杜撰的)惊人战绩(“14% 参与度”)。
果不其然,当有用户问“我能不能把我糟糕的 Prompt 自动转换成你的 DEPTH 格式”时,OP(Over_Ask_7684)兴奋地回复:“当然!我已经为你创建了一个手把手的指南,快去我‘个人简介里的链接’查看吧!”
图穷匕见。
正如用户 Historical_Ad_481 的总结:“果然,最后还是个营销广告。”
我们的总结:框架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场讨论从一个“必胜公式”开始,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对“AI 时代内容创作”的深刻反思。
OP 提出的 DEPTH 框架本身有错吗?其实没错。它很好地总结了“结构化 Prompt”的精髓——即从“模糊的聊天”转向“清晰的简报(Briefing)”。
这确实是 Prompt Engineering 的第一课。
然而,社区之所以“震怒”,是因为 OP 将其包装为“终极答案”来贩卖焦虑和课程。
而 HN(Reddit)社区的集体智慧告诉我们:
1. 没有“银弹”:在“AI 味儿”和“人类创造力”的博弈中,没有一劳永逸的公式。
2. “协作”而非“指挥”:正如用户 Gabe_at_Descript 所言,真正高明的用法,是把 AI 当作“创意团队”来“协作”,而不是当作“机器”来“指挥”。
3. “验证”重于“生成”:AI 负责辅助(Assist),人类负责验证(Validate)。真正的价值核心,永远在 OP 公式里的最后一步——“H”(Human Feedback Loop),而这恰恰是 OP 最不重视、只想用 AI 自动化的环节。
归根结底,这个所谓的“DEPTH”框架,或许只达到了“深度”的表皮。而真正的深度,藏在社区那些“喂投”、“套娃”和“精细指令”的实战经验里。
你对这个 DEPTH 框架怎么看?你又有哪些让 AI “说人话”的独门技巧?不妨在评论区聊聊。](/_next/image?url=https%3A%2F%2Fpbs.twimg.com%2Fprofile_images%2F561086911561736192%2F6_g58vEs_400x400.jpeg&w=3840&q=75)
原始会话:https://t.co/Hb7qt4Gi1I 提示词:


GPT5.1 之前已经在社区露出来了,但我一直没去OpenRouter体验。原因是, 哦版本号5.1吗?那再见再见,5.1能有个啥嘛…AI圈的人都被模型发布搞麻了……


Co-Founder, American Dynamism. General Partner @a16z. Catholic. Mother. Americ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