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Thread Easy
  • Explorer
  • Composer un thread
LogoThread Easy

Votre partenaire tout-en-un pour les threads Twitter

© 2025 Thread Easy All Rights Reserved.

Explorer

Newest first — browse tweet threads

Keep on to blur preview images; turn off to show them clearly

RT @indie_maker_fox: 🎉  MkSaaS模板新案例 — Seedream

Transform your creative vision with seedream, ByteDance's cutting-edge seedream AI image ge…

RT @indie_maker_fox: 🎉 MkSaaS模板新案例 — Seedream Transform your creative vision with seedream, ByteDance's cutting-edge seedream AI image ge…

🚀 The best AI SaaS boilerplate - https://t.co/VyNtTs0jSX 🔥 The best directory boilerplate with AI - https://t.co/wEvJ1Dd8aR 🎉 https://t.co/zubXJCoY92 & https://t.co/tfQf8T7gGF & https://t.co/TqRkfQj41f

avatar for Fox@MkSaaS.com
Fox@MkSaaS.com
Tue Nov 04 06:10:18
拿铁锤人的Demoget做个演示,不过是反向提示词,规避范冰提到的问题,哈哈哈。@lxfater

用法很简单,只需要介绍自己,提供产品网址即可
(要支持能读取网页的AI工具)

例如:我是铁锤人,我的产品是:Demoget. com

---

大家好,我是铁锤人。

上个月我在做一个技术分享,录了一段演示视频发给同事预览。

同事回复我:"内容不错,但视频看着有点业余。"

我当时就愣了,我花了2小时录屏、3小时剪辑,结果还是"业余"?

这不是第一次了。

几年前我在大厂做程序员,技术能力、开源贡献、社交媒体影响力都不错。在一次晋升面试中,领导拒绝了我的申请,理由是"演示视频准备得不够用心"。

但事实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次展示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维护着3万star开源项目、拥有4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演示质量的价值。

问题在哪?不是我不重视,而是现有的工具让"精心准备"变成了一件极其耗时的事。

录完屏要导入剪辑软件,手动调整鼠标轨迹、添加缩放效果、优化画面背景、剪掉多余片段,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剪辑要花1-2小时。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你录完才发现背景乱、鼠标移动不流畅、关键操作没突出,只能重录。

这个问题有多普遍?我后来调研了300个内容创作者、产品经理、开发者,发现82%的人觉得录屏后的剪辑工作"非常耗时",67%的人因为剪辑麻烦而降低了视频演示的频率。

市场上不是没有解决方案,Screen Studio在海外很火,但它有三个问题:订阅制每年229美元只能用一年、导出速度慢、Mac独占Windows用户用不了。

我做了DemoGet,一款自动化录屏编辑软件。核心是录完即成片,不需要二次编辑。

我先说效果。传统录屏流程是:录屏15分钟、导入剪辑软件、手动添加效果和剪辑60-90分钟、导出10-15分钟,总共需要85-120分钟。

用DemoGet的流程是:录屏15分钟、自动处理30秒、导出5分钟,总共20分钟。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测试了50个演示视频制作场景(包括产品演示、教程录制、技术分享),DemoGet比传统流程平均节省75%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自动化效果。DemoGet会自动优化鼠标移动轨迹,让移动更流畅、更有引导性。

会根据你的操作自动放大关键区域,比如你点击一个按钮,画面会自动zoom in到那个区域,确保观众不会错过细节。

会自动美化背景、添加圆角阴影、优化视觉效果,让视频一眼看上去就很专业。

这些在传统剪辑软件里需要手动逐帧调整的工作,DemoGet全部自动完成。

为什么我们能做到?技术方案是实时分析+智能渲染。在录屏过程中,DemoGet会实时分析你的操作行为(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窗口切换),识别出哪些是关键操作。录制结束后,根据这些分析结果自动生成缩放、平滑、强调等效果。

导出速度比Screen Studio快一倍,一个5分钟的4K视频,Screen Studio需要10分钟导出,DemoGet只需要5分钟。这是因为我们优化了渲染管线,充分利用了GPU加速。
说说数据。

DemoGet是今年4月上线的,完全靠用户口碑传播,没有做任何付费推广,现在累计付费用户超过2000人,月营收稳定在8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产品真的在解决问题,用户愿意为此付费。

用户画像很清晰。48%是内容创作者和自媒体,35%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17%是开发者和技术博主。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频繁制作演示视频、对视频质量有要求、时间成本敏感。有个用户在Twitter上说,他用DemoGet录了一个产品演示视频发给客户,客户当晚就回复说开始合作,项目报价1.9万澳币。

这就是高质量演示的价值。

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用户平均每周使用DemoGet 3-4次,重度用户每周使用超过10次。

有个做教程的用户,一个月用DemoGet录了47个视频。这说明产品不是"偶尔用一次"的工具,而是真正融入了用户的工作流程。

当然也有局限。目前Windows版本还在测试阶段,功能不如Mac版完善,我们在加速开发。

摄像头背景虚化功能还在优化,在某些光线条件下效果不够理想。自动字幕生成功能还在开发中,这是很多用户要求的功能。这些问题都在路线图上。

现在说说接下来要做什么。12月底前Windows正式版上线,功能对齐Mac版,包括自动缩放、轨迹优化、快速剪辑等核心功能。

明年2月底前上线自动字幕生成和翻译功能,支持中英文字幕自动识别和多语言翻译。

明年4月底前上线虚拟数字人功能,让不想出镜的用户也能做出有真人讲解效果的视频。

说到这里,我想聊聊为什么是现在做这件事。

第一,内容创作的门槛在降低,但对质量的要求在提高。现在人人都能录屏,但真正能吸引观众的是那些制作精良的视频。

第二,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疫情后大家习惯了用视频沟通,产品演示、技术分享、客户汇报,视频成了标配。

第三,AI技术的成熟让自动化编辑成为可能。我们能实时分析用户行为、智能生成效果,这在几年前是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快速占领这个市场。

录屏软件不是新赛道,但自动化编辑的录屏软件是新机会。

Screen Studio验证了市场需求,但它的订阅制和平台限制给了我们空间。

我们的定价是买断制60美元终身使用,比Screen Studio便宜3倍多,而且同时支持Mac和Windows。

我们会在明年年中考虑启动新一轮融资。如果你对这个方向感兴趣,可以通过官网或Twitter联系我,我会分享更详细的数据和规划。

最后说回产品本身。DemoGet不只是一个录屏工具,它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做出专业级演示的效率工具。

现在我们做的是自动化编辑,但视频制作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

未来我们可以做AI驱动的视频翻译(包括口型同步、声音克隆)、做3D效果的产品展示、做虚拟发布会场景模拟。只要掌握了视频制作这个入口,就掌握了内容创作的核心能力。

如果你是用户,现在就可以去demoget. com下载体验,Mac版已经很成熟,Windows测试版也可以试用。

我承诺,如果你用DemoGet录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制作时间能比传统流程节省1小时以上。

如果没达到,加我微信或Twitter,我亲自帮你优化工作流程。

如果你是投资人,我的联系方式在官网和Twitter上。

我相信你看完产品和数据后,会理解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深入的方向。

谢谢大家。

拿铁锤人的Demoget做个演示,不过是反向提示词,规避范冰提到的问题,哈哈哈。@lxfater 用法很简单,只需要介绍自己,提供产品网址即可 (要支持能读取网页的AI工具) 例如:我是铁锤人,我的产品是:Demoget. com --- 大家好,我是铁锤人。 上个月我在做一个技术分享,录了一段演示视频发给同事预览。 同事回复我:"内容不错,但视频看着有点业余。" 我当时就愣了,我花了2小时录屏、3小时剪辑,结果还是"业余"? 这不是第一次了。 几年前我在大厂做程序员,技术能力、开源贡献、社交媒体影响力都不错。在一次晋升面试中,领导拒绝了我的申请,理由是"演示视频准备得不够用心"。 但事实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次展示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维护着3万star开源项目、拥有4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演示质量的价值。 问题在哪?不是我不重视,而是现有的工具让"精心准备"变成了一件极其耗时的事。 录完屏要导入剪辑软件,手动调整鼠标轨迹、添加缩放效果、优化画面背景、剪掉多余片段,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剪辑要花1-2小时。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你录完才发现背景乱、鼠标移动不流畅、关键操作没突出,只能重录。 这个问题有多普遍?我后来调研了300个内容创作者、产品经理、开发者,发现82%的人觉得录屏后的剪辑工作"非常耗时",67%的人因为剪辑麻烦而降低了视频演示的频率。 市场上不是没有解决方案,Screen Studio在海外很火,但它有三个问题:订阅制每年229美元只能用一年、导出速度慢、Mac独占Windows用户用不了。 我做了DemoGet,一款自动化录屏编辑软件。核心是录完即成片,不需要二次编辑。 我先说效果。传统录屏流程是:录屏15分钟、导入剪辑软件、手动添加效果和剪辑60-90分钟、导出10-15分钟,总共需要85-120分钟。 用DemoGet的流程是:录屏15分钟、自动处理30秒、导出5分钟,总共20分钟。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测试了50个演示视频制作场景(包括产品演示、教程录制、技术分享),DemoGet比传统流程平均节省75%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自动化效果。DemoGet会自动优化鼠标移动轨迹,让移动更流畅、更有引导性。 会根据你的操作自动放大关键区域,比如你点击一个按钮,画面会自动zoom in到那个区域,确保观众不会错过细节。 会自动美化背景、添加圆角阴影、优化视觉效果,让视频一眼看上去就很专业。 这些在传统剪辑软件里需要手动逐帧调整的工作,DemoGet全部自动完成。 为什么我们能做到?技术方案是实时分析+智能渲染。在录屏过程中,DemoGet会实时分析你的操作行为(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窗口切换),识别出哪些是关键操作。录制结束后,根据这些分析结果自动生成缩放、平滑、强调等效果。 导出速度比Screen Studio快一倍,一个5分钟的4K视频,Screen Studio需要10分钟导出,DemoGet只需要5分钟。这是因为我们优化了渲染管线,充分利用了GPU加速。 说说数据。 DemoGet是今年4月上线的,完全靠用户口碑传播,没有做任何付费推广,现在累计付费用户超过2000人,月营收稳定在8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产品真的在解决问题,用户愿意为此付费。 用户画像很清晰。48%是内容创作者和自媒体,35%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17%是开发者和技术博主。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频繁制作演示视频、对视频质量有要求、时间成本敏感。有个用户在Twitter上说,他用DemoGet录了一个产品演示视频发给客户,客户当晚就回复说开始合作,项目报价1.9万澳币。 这就是高质量演示的价值。 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用户平均每周使用DemoGet 3-4次,重度用户每周使用超过10次。 有个做教程的用户,一个月用DemoGet录了47个视频。这说明产品不是"偶尔用一次"的工具,而是真正融入了用户的工作流程。 当然也有局限。目前Windows版本还在测试阶段,功能不如Mac版完善,我们在加速开发。 摄像头背景虚化功能还在优化,在某些光线条件下效果不够理想。自动字幕生成功能还在开发中,这是很多用户要求的功能。这些问题都在路线图上。 现在说说接下来要做什么。12月底前Windows正式版上线,功能对齐Mac版,包括自动缩放、轨迹优化、快速剪辑等核心功能。 明年2月底前上线自动字幕生成和翻译功能,支持中英文字幕自动识别和多语言翻译。 明年4月底前上线虚拟数字人功能,让不想出镜的用户也能做出有真人讲解效果的视频。 说到这里,我想聊聊为什么是现在做这件事。 第一,内容创作的门槛在降低,但对质量的要求在提高。现在人人都能录屏,但真正能吸引观众的是那些制作精良的视频。 第二,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疫情后大家习惯了用视频沟通,产品演示、技术分享、客户汇报,视频成了标配。 第三,AI技术的成熟让自动化编辑成为可能。我们能实时分析用户行为、智能生成效果,这在几年前是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快速占领这个市场。 录屏软件不是新赛道,但自动化编辑的录屏软件是新机会。 Screen Studio验证了市场需求,但它的订阅制和平台限制给了我们空间。 我们的定价是买断制60美元终身使用,比Screen Studio便宜3倍多,而且同时支持Mac和Windows。 我们会在明年年中考虑启动新一轮融资。如果你对这个方向感兴趣,可以通过官网或Twitter联系我,我会分享更详细的数据和规划。 最后说回产品本身。DemoGet不只是一个录屏工具,它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做出专业级演示的效率工具。 现在我们做的是自动化编辑,但视频制作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 未来我们可以做AI驱动的视频翻译(包括口型同步、声音克隆)、做3D效果的产品展示、做虚拟发布会场景模拟。只要掌握了视频制作这个入口,就掌握了内容创作的核心能力。 如果你是用户,现在就可以去demoget. com下载体验,Mac版已经很成熟,Windows测试版也可以试用。 我承诺,如果你用DemoGet录一个5分钟的演示视频,制作时间能比传统流程节省1小时以上。 如果没达到,加我微信或Twitter,我亲自帮你优化工作流程。 如果你是投资人,我的联系方式在官网和Twitter上。 我相信你看完产品和数据后,会理解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深入的方向。 谢谢大家。

喜欢摇滚乐、爱钓鱼的PM 网站:https://t.co/vnUpLt752o

avatar for 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Tue Nov 04 06:08:55
展示网站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比如善用小字标注的辣个品牌的网站

展示网站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比如善用小字标注的辣个品牌的网站

🔖 Building · Sharing ✨ Zipic · TimeGo · KeygenGo · HiPixel · Orchard · Prism

avatar for 十里
十里
Tue Nov 04 06:08:42
assume a perfectly spherical cow tool in a vacuum

assume a perfectly spherical cow tool in a vacuum

I eat tornadoes for breakfast. i've been using this username for 15+ years and i will not give it to you. whatever/just dont call me late to dinner

avatar for the government man
the government man
Tue Nov 04 06:04:47
Profound Nakama spirit too. That's one of the ways in which Japanese are «more Hajnali than Hajnali»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Asians. Non-clannish Mannerbund ethics.

Profound Nakama spirit too. That's one of the ways in which Japanese are «more Hajnali than Hajnali»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Asians. Non-clannish Mannerbund ethics.

We're in a race. It's not USA vs China but humans and AGIs vs ape power centralization. @deepseek_ai stan #1, 2023–Deep Time «C’est la guerre.» ®1

avatar for Teortaxes▶️ (DeepSeek 推特🐋铁粉 2023 – ∞)
Teortaxes▶️ (DeepSeek 推特🐋铁粉 2023 – ∞)
Tue Nov 04 06:03:50
RT @neuranne: Tiny Experiments sold over 60K copies since March!! 🥹🙏❤️🔥🙌🥳 so grateful to everyone who bought the book and helped spread th…

RT @neuranne: Tiny Experiments sold over 60K copies since March!! 🥹🙏❤️🔥🙌🥳 so grateful to everyone who bought the book and helped spread th…

hypercurious :) founder @ness_labs • neuroscientist @KingsIoPPN • author of Tiny Experiments • personal science, systematic curiosity, experimental thinking ꩜⋆✦

avatar for Anne-Laure Le Cunff
Anne-Laure Le Cunff
Tue Nov 04 06:03:29
  • Previous
  • 1
  • More pages
  • 1074
  • 1075
  • 1076
  • More pages
  • 2117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