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0-1 歲的新創公司合夥人(14):留存率(Retention)— 比拉新更重要的「複利」 指標 對於沉迷「流量思考」的中國創業家來說,留存率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能決定公司生死的核心指標。 新創公司的「複利」從來不是靠一次性流量,而是用戶的持續留存與增購——高流失率不只是營運問題,更是違反商業邏輯的致命漏洞。 本章將拆解留存率的複利本質、核心指標與實操方法,幫你跳脫「拉新-流失」的惡性循環。 一、複利的底層邏輯:流失率是吞噬成長的“高利貸” 新創公司的成長就像滾雪球,留存率是雪球的「黏性」──用散沙做的雪球,再用力推也會散;只有高留存的用戶,才能讓雪球越滾越大。很多團隊執著於陡峭的成長曲線,卻忘了問:“去年的客戶現在還在嗎?” 1. 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學題 流失率的破壞力遠超出想像,以常見的“月流失5%”為例: - 一年後累計流失率近46%,意味著一半客戶會跑掉; - 為了保持增長,你不僅要開發新客戶,還得先填補流失的“窟窿”,就像在逆行的扶梯上奔跑,累死也難前進。 反過來,若能達到Costco(開市客)90%以上的續費率: - 老客戶的持續付費就是“基礎複利”,無需額外投入就能穩定盈利; - 新客戶帶來的每一分錢都是純粹增量,增長會越來越輕鬆。 結論很明確:時間是高留存公司的朋友,是低留存公司的敵人。 2. 中國市場的特殊挑戰 中國用戶更挑剔、忠誠度更低,且流量成本持續上漲: - 若產品不能在第一周就給到用戶“啊哈時刻(Aha Moment)”(即讓用戶明確感受到核心價值),他們刪除產品的速度比翻書還快; - 靠買流量、發優惠券拉來的用戶,若沒有留存,本質是“一次性倒貨還快; - 靠買流量、發優惠券拉來的用戶,若沒有留存,本質是“一次性倒存”,流量越貴,越容易破產。 二、留存率:檢驗PMF的“試金石” 低留存的核心真相,是沒有找到產品市場匹配(PMF)-你的產品對使用者來說可有可無。 1. 別用“高成長”掩蓋“低留存” 拉新很容易,有錢就能買點擊、做投放,能快速帶來「成長錯覺」;但提高留存很難,需要承認產品漏洞、解決用戶痛點、服務憤怒的客戶。 許多創辦人沉迷拉新的“多巴胺”,卻迴避留存的“硬骨頭”: - 若SaaS產品半年留存率低於20%,說明PMF未達成; - 此時擴大營銷規模,不是加速增長,而是放大平庸——用更多錢,拉更多會流失的用戶。 2. 真正的生意,是讓用戶“不願走” 留存率的本質是「使用者信任度」:使用者願意持續使用、付費,表示你的產品解決了真實痛點。反之,若用戶用一次就走,哪怕DAU(日活)再高,也只是“虛假繁榮”,遲早會崩盤。 三、兩個核心留存指標:精準判斷業務品質不用看複雜報表,抓住兩個指標,就能快速摸清留存現況: 1. 使用者留存曲線(User Retention Cohort):看使用者「停留」 操作方法:把每個月新增的使用者分成一組(同期群),追蹤他們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的留存比例,畫成折線圖; 核心判斷:曲線必須在某個時刻「變平」(不再持續下滑)。若曲線一直滑向零,表示業務是“漏斗型”,遲早漏空;理想狀態是“微笑曲線”——老用戶不僅留存,還會拉新用戶回來。 關鍵提醒:別只看平均數!同期群分析能精準暴露“哪個階段的用戶最容易流失”,避免被整體數據掩蓋問題。 2. 淨收入留存率(NDR, Net Dollar Retention):看用戶“願不願多花錢” 核心定義:不算新簽客戶,僅靠老客戶的續費、增購(Upsell),營收是否成長(主要適用於B2B/付費類產品); 黃金標準:NDR>100%。這意味著即使解散銷售團隊,收入也能自動增長——老客戶會持續付費、升級套餐,形成“收入複利”,這也是Snowflake等明星公司值錢的核心原因; 反面訊號:NDR<80%,表示老客戶在流失或減配,業務根基正在鬆脫。 四、提升留存的3個核心方法:別只靠“發優惠券” 中國很多公司一提留存,就想到「簽到送積分」「簡訊轟炸」──這不是留存,是賄賂和騷擾。真正的留存,來自使用者對產品的「依賴」。 1. 建構“轉換成本”:讓用戶“換不起” 轉換成本是用戶放棄產品的“麻煩程度”,例如: - 工具類產品(Excel、ERP):用戶學會操作後,換軟體需要重新學習、遷移數據,成本極高; - 實操方向:讓用戶在產品中沉澱核心資產(如數據、作品、客戶資源),例如設計工具讓用戶的作品只能在平台,SaaS工具支援一鍵導入但難以導入但難以導出數據。 2. 強化“網路效應”:讓使用者“離不開” 如第12章所述,網路效應能讓使用者越多,產品越好用: - 協作類產品(騰訊會議、飛書):使用者的同事、客戶都在使用,離開就無法協同工作; - 實操方向:若產品是工具,可增加「跨使用者協作」功能(如文件共享、團隊權限),讓使用者綁定在同一生態中。 3. 極致“性價比與服務”:讓用戶“不想走” 沒有轉換成本和網路效應,就聚焦「給用戶超預期價值」: - 像Costco一樣,持續提供低價優質的產品,讓用戶覺得「換別家不划算」; - 中國用戶重視服務體驗,快速響應售後問題、主動解決用戶痛點,比發優惠券更能提升用戶保留—— 五、巴菲特的「墓園測試」:從流失用戶身上學真東西留存率的提升,始於對流失原因的正視。與其盯著成長圖表,不如關注「為什麼用戶會走」。 1. 計算真實損失:別只看眼前的訂閱費 用戶流失的損失,不是當月的付費,而是LTV(用戶生命週期價值)-例如一個忠誠客戶一生能貢獻1萬元,你失去的不是今天的100元,而是未來的1萬元。 2. 親自打「分手電話」:找到核心痛點 創辦人要親自給流失客戶打電話,不為挽回,只為問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讓你放棄我們?」 - 沉默流失的客戶是最大隱患,他們不會抱怨,但會讓你永遠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 抱怨的客戶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的反饋能精準指出產品的漏洞,幫你快速迭代。 核心總結留存率是新創公司的“複利引擎”——拉新帶來的是“單次流量”,留存帶來的是“持續價值”。在中國流量越來越貴、用戶越來越挑剔的市場環境下,低留存的公司注定被淘汰。 真正的成長,不是“拉更多新用戶”,而是“讓老用戶留下來、多花錢”。保護好舊客戶的信任,以轉換成本、網路效應或極致價值綁定用戶,才能讓公司達到永續的複利成長。 本章核心作業(Action Items) 繪製同期群留存曲線:梳理過去12個月的新增用戶,按月份分組,追蹤每組用戶第1、3、6個月的留存率,判斷曲線是否“變平”,找出流失最嚴重的階段; 計算淨收入留存率(NDR):統計去年老客戶今年的續費+增購總收入,比較去年這些顧客的總收入,判斷NDR是否超過100%; 執行「分手電話」計畫:創辦人本週親自撥打5個流失客戶電話,記錄他們放棄產品的原話,提煉3個最核心的流失原因,並形成產品迭代清單。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