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色列希巴醫療中心、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與科技巨頭英偉達宣布達成深度合作,共同啟動一項旨在破解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重大科研計畫。 這項合作將投入數千萬美元,三方各派出5-7名核心成員全職推進,目標直指人類98%不編碼蛋白質的DNA區域,可望為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帶來革命性突破。 我們都知道,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畫首次完成了人類DNA的定序,但當時的研究發現,真正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2%,其餘98%曾被科學家戲稱為"垃圾DNA"。 隨著研究深入,這個認知已被徹底顛覆——這些看似"無用"的區域實際上是生命活動的精密調控系統,包含著控制基因表達的關鍵開關,在癌症、心臟病、自閉症等多種重大疾病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希巴醫療中心科學負責人Gidi Rechavi教授將這部分DNA比喻為"基因樂團的指揮家",它們透過精妙的協同作用,精確調控著蛋白質的"演奏"時機與強度。 此次合作的核心任務,就是利用英偉達提供的強大運算能力、AI演算法及基礎設施,解析這些調控區域的運作規律。研究團隊計劃分三步驟:首先在健康人群中建立調控機制的基準模型,然後擴展到常見疾病患者群體,最終實現對健康與疾病狀態下調控網絡的全面覆蓋。 在合作模式上,計畫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將歸屬於希巴醫療中心和西奈山醫院,而AI模型本身將向全球開放。西奈山醫院將提供其"百萬健康發現計畫"中11,000個基因組的寶貴數據,為研究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兩家醫院將首先獲得模型的獨家使用權,而計畫的成功與否將以兩年內能否揭示新的疾病發生機制為重要衡量標準。 這場跨界合作的意義不僅在於科學突破本身。當醫療數據、臨床經驗與頂尖AI技術深度融合,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科學研究範式的轉變——從傳統的"小步探索"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突破"。正如人類基因組計畫推動了基因定序技術的普及,這次對"暗物質"的解碼,或將開啟個人化醫療的新篇章。 值得關注的是,這類研究往往需要"耐心資本"的支持。從2000年基因定序完成到今天對調控機制的深入探索,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一蹴可幾。但當醫院、大學與科技企業形成合力,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曾經的"暗物質"將成為照亮人類健康之路的關鍵星光。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