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農→ 指揮家→ 編排者 週末讀@addyosmani 這篇“Conductors to Orchestrators: The Future of Agentic Coding”,對軟體工程師在“智能體編碼”時代的角色轉變,深有同感,他認為傳統時代的“碼農”,現在已經變成了單個AI 的“指揮家”,未來會是多個AI 的“編排者”或“協調員”。 軟體工程師的角色:碼農→ 指揮家→ 編排者· Coder:傳統意義上,軟體工程師是直接寫程式碼的人,俗稱「碼農」 · Conductor:在目前AI 階段,人類工程師與一個智能體緊密合作— 指出目標、調整提示、審核輸出等。這個角色像“與AI 一起寫代碼”的“指揮家” · Orchestrator:未來更重要的角色。工程師不再是手把手地寫每一行程式碼,而是管理和指揮多個智能體組成的“AI 團隊” 並行工作,成為“編排者” 工作流程的非同步化與平行化編排者可以給多個智慧體下任務(例如透過GitHub issue),這些智慧體會在背景並行工作。最終它們可能產生多個PR,工程師負責審查、合併、驗證。 這種方式提升了平行效率,也使得人類開發者可以把更多心力放在策略層面,例如設計、品質判斷、方向控制。 為什麼這個轉變很重要 1. 效率與槓桿效應大幅提升· 使用多個智能體並行工作意味著能更快完成多個子任務。 · 編排者不必參與每一步實現,但可以監督品質、提供意圖,並做最終判斷。這樣,一個人可能管理多個“AI 開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決策和價值創造上。 2. 開發者價值的重定位· 在智能體程式設計時代,人類工程師的核心價值不再是寫多少程式碼,而是如何定義問題(意圖)、如何拆解任務、如何評估和整合成果。 · 這是一種更高階、更策略性的角色:更像管理者或技術決策者,而不僅僅是實現者。 3. 軟體開發的抽象層繼續提升· 從早期機器碼、高級語言、框架,到現在AI 編碼智能體— 每一步都是在“把人從細節中解放出來”,讓我們能夠處理更複雜的問題。 · 智能體編碼,是這種抽象趨勢的下一階段。 面臨的挑戰與風險雖然前景誘人,但Addy Osmani 也指出,這種未來並非沒有困難: 1. 品質控制與信任問題· 多智能體會自動完成任務,但它們可能提交有bug、不符合規格、或設計不良的程式碼。工程師仍需承擔審查責任。 · 如何建立信任:讓智能體輸出可追溯、可審查(如通過PR、測試、文件)是關鍵。 2. 協調與衝突管理· 當多個智慧體並行修改程式碼庫時,很可能會出現衝突(程式碼依賴、合併衝突等)。 · 需要機制(分支策略、任務劃分、隔離工作區)來確保並行工作的安全和可管理。 3. 上下文傳遞與共享· 智能體之間、智能體與人之間如何共享上下文(程式碼狀態、設計意圖、先前決策)是一個技術和流程挑戰。 · 沒有共享情境會導致重複工作、不一致性,降低效率。 4. 提示詞與需求定義難題· 人類越來越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編寫清晰、結構化的任務描述(例如issue、規格說明)。 · 如果任務定義不清晰,智能體可能誤解意圖或做出不合意的實現。 5. 責任歸屬與倫理· 當智能體完成大部分工作時:誰對程式碼品質、安全漏洞、許可證合規性負責?編排者/開發者最終仍然承擔責任。 · 需要建立治理機制、檢討流程,確保AI 不會引入嚴重問題。 對開發者和組織的建議 1. 培養編排(Orchestration)思維· 開發者應從「我做所有事情」轉變為「我指導AI 做事情」。 · 學習如何拆解任務、如何為智能體設定意義明確的目標,以及如何管理多個智能體。 2. 建構健壯的品質把控機制· 使用版本控制(例如Git),讓智能體提交程式碼PR。 · 編寫測試,讓智能體產生並執行測試,然後由人類審查測試結果和覆蓋率。 · 建立審查標準和流程,確保合併前有人類參與。 3. 強化需求表達與提示工程· 養成寫明確任務(Issue / Spec)的習慣。 · 在提示中提供足夠上下文:程式碼庫結構、設計文件、歷史決策等。 · 優化提示,教導智能體合理拆解、合理執行。 4. 工具與基礎架構準備· 採用或建構適合多智能體協作的工具(orchestrator 平台、agent 管理系統)。 · 建立基礎架構支援平行、非同步agent 工作:如隔離工作空間、自動分支策略、CI/CD 整合。 5. 培養信任與治理機制· 明確責任邊界:智能體做什麼,人類做什麼。 · 確定審核流程與品質門檻。 · 定期評估智能體輸出品質、安全性,並根據經驗不斷調整提示和流程。 文章地址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