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新創公司的CTO,我常透過一個現場開發測試來考察候選人—— 讓他們從零開始建立一個簡單的應用,包括開發兩個後端介面和部分前端頁面。 當然,允許他們使用AI 工具輔助。而最讓我意外的是,在15 位來自Meta(原Facebook)的訪談者中,有14 位沒有通過這個測驗。 這個結果並非否定Meta 工程師的技術能力。事實上,Meta 作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其工程師往往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專案經驗。但在這種需要快速回應、靈活解決問題的現場測試中,他們的表現卻不盡人意。這讓我開始思考:在長期依賴成熟系統和團隊協作的大公司環境中,工程師的某些關鍵能力是否會被弱化? 在現場測試中,我們關注的不僅是程式碼本身,更是候選人面對未知問題時的思考方式。例如,當我們要求他們設計一個使用者登入介面時,除了實現基本的功能,還會追問他們如何考慮安全性(如密碼加密、防SQL 注入)、效能(如介面回應時間、並發處理)以及可擴充性(如未來用戶量增長時的架構調整)。這些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由團隊其他角色或成熟框架解決的問題,在現場測試中需要候選人獨立思考和決策。 而在大公司中,工程師往往只需要專注於自己負責的模組,對整體系統的理解可能停留在「黑箱」 層面。當脫離熟悉的工具和團隊支持,需要獨立設計和實現一個完整功能時,他們可能會陷入對細節的過度糾結,而忽略了整體架構的規劃。此外,AI 工具的廣泛應用也可能讓一些工程師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耐心和能力—— 當遇到不確定的知識點時,他們可能會習慣性地依賴AI 給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查閱文件、分析問題。 但這並不代表大公司背景的工程師沒有優勢。他們在複雜系統設計、大規模協作、專案管理等方面累積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關鍵在於,如何在維持自身優勢的同時,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而不僅僅是“如何實現”;主動了解系統底層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API 調用層面;遇到問題時,先嘗試自己分析和解決,再使用AI 工具輔助驗證。 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快速迭代和靈活應變是生存的關鍵。現場測驗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水平,但它能檢視候選人的學習能力、邏輯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無論對大公司或新創公司的工程師來說,都是長期職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技術行業沒有絕對的“好” 與“壞”,關鍵在於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工程師,都應該保持對科技的熱情和好奇心,不斷突破舒適區,才能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保持競爭力。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