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神经视觉”是一项全球音乐大赛,所有参赛艺术家都由人工智能生成。舞台上没有人类,只有数字表演者角逐你的选票。每首歌的创作、演唱和视觉呈现都由机器完成,这些机器经过数十年的流行音乐情感训练。 起初,你仍然需要投票,看着虚拟明星的崛起和陨落,争论哪个合成声音听起来最“真实”。这感觉很有趣,很有实验性,也无伤大雅。 接下来,又有了新的突破:可穿戴设备(OpenAI 可能正在开发)能够追踪你的微小反应——心率、鸡皮疙瘩、瞳孔放大。现在,你的身体会替你投票。在你做出决定之前,系统就已经知道哪首歌打动了你。 突然间,受欢迎程度不再是观点,而是数据。 十亿条脉搏数据,实时传输并排名。 人工智能创作歌曲、演唱歌曲、衡量你的反应,并优化自身以赢得比赛。 到2026年,这或许会成为现实。到2029年,世界上最著名的流行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他/她可能只以代码的形式存在,这些代码懂得如何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问题不在于谁赢,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做出过选择。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