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早上醒來,打開手機,發現AI又進化了。 昨天還覺得不可能的事,今天就有人做出來了。 這種加速度,讓人既興奮又焦慮。 今天,我和幾位朋友在飛書直播聊了聊這個話題。 有尼克西(nixy)、祥叔、金剛、元子、AJ等幾個朋友,一起暢聊了2個多小時。 我們都在用AI,也都在被AI改變。 聊完之後,我想把這些對話整理出來。 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想記錄此刻我們的困惑、興奮和選擇。 我最近用Claude 4.5處理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在年初用Claude 4的時候,大概有10%的出錯率。 結果這次,連續30多次,零錯誤。 這不是小改進,是代差。 就像你習慣了一個偶爾會掉鍊子的助手,突然有一天他變得完全可靠。 你開始敢把更重要的事交給他。 現在我遇到需求,第一個反應不是"去哪裡找工具",而是"自己用AI開發一個"。 上個月我花了三天時間,從零到一做了一個無限畫布產品,有點像Figma 和Photoshop 的結合體。 三天! 以前這種事我想都不敢想。 尼克西跟我說,他用Claude Code的sub agent功能,解決了一個"全網都沒答案"的問題。 什麼叫全網都沒答案? 就是你Google搜不到,問其他AI也不行,科技論壇也沒人討論過的那種。 但Claude Code組了一個"Agent團",幾個智能體協作查資料,最後給了解決方案。 他說這工具現在能完成他日常工作的95%。 祥叔最近在研究一些前沿論文,他把自己過往的資料餵給GPT,開啟了記憶功能。 結果AI對他問題的理解精準得可怕。 不是那種通用的回答,而是完全針對他的背景、他的想法、他想要的深度。 他說那種感覺像進入了"心流",文檔創作的效率高到離譜。 更關鍵的是,他發現AI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它知道什麼,而在於它能激發你強烈的學習慾望和好奇心。 他管這叫"開悟速率"--每天都感覺自己在拓展,在變強。 金剛給我講了個故事。 有個陪伴型機器人叫LABOT,沒有語音對話功能,就是能辨識情緒,像寵物一樣跟你互動。 他朋友的孩子每天念著要存錢買這個。 更誇張的是,家裡八十多歲的老人,平時特別節儉,體驗了幾天后說:"只要不超過2萬塊錢,我就買。" 2萬塊,買一個不會說話的陪伴機器人。 這就是"無用之用"。 它不幫你賺錢,不提高效率,但它給你情感價值。 祥叔說得特別好。 以前做事,先排期,先評估合不合理,先想能不能做。 現在呢? 直接想"最理想的效果是什麼",然後相信自己能搞定。 這種心態轉變,聽起來很玄,但它改變了一切。 你會發現自己敢嘗試以前不敢碰的事,敢並行推進十幾個想法,因為AI把試錯成本降到了極低。 祥叔現在基本上不打字了,全用語音。 他說打字"很反人性",語音輸入比較自然,效率可能是打字的10倍。 我一開始不信,後來試了試,確實。 語音輸入不僅快,還能激發新的思路。 因為說話的時候,你的思維是流動的,不像打字那麼"卡"。 尼克西的效率現在是三年前的100倍。 他怎麼做到的? 專注於"造自己的工具"。 他說這是從馬斯克那學的:不能修車,只能修工具。 市面上的工具永遠不可能完美貼合你的需求,但AI可以幫你快速開發一個。 透過耐心優化工具,換取將來效率的巨幅提升。 所以他現在的工作邏輯是:先做後想,並行嘗試100種方法。 他計算任務價值的方式也改變了。 不看任務的總時間,只看要花自己多少時間。 例如一個任務別人做要一天,但你只需要投入5分鐘,就值得自己做。 這樣一來,你可以同時推進幾十個任務。 我以前不敢讀AI論文,太難了。 但現在,我敢借助AI去啃30多篇經典論文。 元子也提到,她用豆包的文本閱讀能力去讀核心AI論文,掌握AI能力的上下限。 AI越強,人反而越忙。 因為你會嘗試更多以前不敢做的事,會從淺層消費轉向更深度的學習。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假設AI的進化速度再快10倍,你會怎麼做? 祥叔說他會做三件事: 1. 做機器人。把多模態大模型和機器人結合,完成生活中的真實場景應用。他業餘時間已經在做兩個demo了。 2. 週末交流共創。多跟高手們聊天,一起做專案。他引用A16Z的觀點:高手們週末做的事情,可能是未來十年後流行的事情。 3. 鍛煉和釣魚。跟金剛運動是為了自律和健康,開玩笑說跟我釣魚是為了"多一點人味",避免一直在加速中。 他特別強調,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著迷的事情,借助AI的工具能力去更快實踐。 我會做兩件事: 1. 成為專家並做深。 AI會拉高平均水平,初級結構化工作會被取代。所以必須藉助AI,做深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成為領域專家。 2. 放慢節奏,提升美感。多享受生活,多看好的東西。因為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是美感和判斷力。如果每天只埋頭工作,你沒時間提升這部分能力。 Nixy認為這次生產力革命會導致"一人公司"或"一人專案組"成為趨勢,無論是主動或被動。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學會一個人做事。 第二件事是多去思考"為什麼"。 他說,既然AI已經掌握了人類已知的所有知識,那人花精力在"學"上就很低效。不如多去思考"為什麼",因為"思"才是創造知識,更有價值。 教育是我們聊得最久的話題。 金剛說,他刻意避免說教,因為說教往往反人性,對長期行為糾正幫助不大。 他會透過行動來引導。 例如他運動完很開心,就跟孩子分享這種開心,甚至秀一下肌肉。 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我現在會抽出固定時間(例如半小時)陪孩子一起讀書。 不是監督他讀,而是我也在讀。 以身作則,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 祥叔說得很直接:AI如此強大,記牢知識的價值不算特別高。 所以不要刻意去捲成績。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美感能力,並全力支持他們所著迷的事物。 金剛強調,要慢慢建立孩子的AI素養,有意識地讓他們與AI互動。 元子的做法更有意思。 她介紹了南瓜博士的一個案例。 把AI引入家庭共創,作為"公平的第三方"參與裁決或解決問題。 例如家裡兩個孩子有爭議,讓AI來判斷誰有道理。 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融入AI原生環境。 AJ現場分享了一個案例。 她家兩個孩子不願刷牙洗臉,打起來了。 她還陪我們開著直播,同時用AI在10分鐘內快速搭建了一個有成就體系的小應用,問題立刻解決。 金剛的愛人說了一句話,所有人都認同: "再好的教育都不如家裡有愛。" 祥叔也強調,要努力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他的衡量標準是:觀察家裡歡樂的時間佔比。 --- 我、金剛和尼克西都認為,初級程式設計師很難找到工作。 為什麼? 因為他們沒有判斷力。 AI寫程式碼的能力已經很強了,但它也會產出"垃圾"。 金剛提到,初級程式設計師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辨識這些垃圾,對垃圾結果不自知,無法給予正確的回饋。 編碼本身可能在未來一兩年變得像畫圖一樣簡單。 人類的角色應該從程式設計轉向架構師,因為AI的架構能力並不好。 除了初級程式設計師,初級行銷、客服等結構化輸出、不需要太多創意的工作也會被取代。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情感服務。 高端陪伴、心理諮商、銷售,這些職位會持續存在。 因為人和人之間建立連結、建立信任,是AI無法完全取代的。 祥叔提出了一個"邪修"的答案:如果被AI幹掉,就找自己痴迷的事情,並將其服務化。 例如你喜歡跑步,就提供陪跑服務,提供情緒價值。 元子也提到,未來一些"沒有用的廢物"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例如電子木魚、抽盲盒等,這些能消磨時間、讓人保持"嗨點"狀態的東西。 還有一個方向是人機協作的內容創作。 人類負責提供靈感、選題、做編輯,判斷AI產出的內容是否受歡迎。 AI再強,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取代。 凡是能讓人獲得在場感的事情,就是有人味的事情。 祥叔引用了林迪效應:過去存在很久且不會被AI衝擊的事情,未來也可能持續存在。 例如線下的表演、真人之間的陪伴溝通、釣魚、跑步,這些都無法被取代。 在AI生成內容佔據網路的未來,如何讓別人知道你產生的內容是真實的手工製作,成為建立信任的關鍵。 我在X上看到一個瘋狂的預測。 有人說直播(例如Twitch)可能會成為證明自己是真人的方式。 因為真人會天然帶來信任。 甚至文章中出現錯字,反而會讓讀者覺得"哎呀這真人寫的"。 出錯成了真人的標誌。 這是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AI可以產生無數種方案,但哪個方案好,哪個方案符合你的需求,需要你來判斷。 金剛和我正在做一個實驗:純粹用AI寫作並出版一本書。 我們發現,如果沒有人類的判斷力和專業的回饋,AI產出的品質非常低。 所以未來的獨特價值,體現在你的美感和判斷力。 這是終極答案。 尼克西說,對所有人而言,終極的"人味"是家庭中的愛,以及擁有活的玩伴或陪伴者。 這句話來自於陪著金剛旁聽直播的他的愛人。 得到全場直播的最大共鳴。 聊完這些,我有個很深的感受。 AI越強,人越需要慢下來。 不是說不努力,而是要給自己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建立連結。 因為AI可以幫你做很多事,但它無法告訴你,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祥叔說,他現在做很多事情本質上是在給AI做回饋,也是在給自己做回饋。 這句話我特別認同。 AI是工具,但最終的判斷者是你。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要有審美,你要能判斷AI給的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 這需要時間,需要沉澱,需要你去生活。 所以,釣魚也好,跑步也好,陪家人也好,這些看似"沒用"的事情,其實是最重要的。 因為它們讓你保持"人味",讓你知道自己是誰,讓你在這個加速的時代裡,還能慢下來,好好活著。 --- 以上由本次直播文稿,NotebookLM提煉問題,交給Claude 4.5 sonnet,用自己的風格提示詞生成。
排版還是有問題,公眾號會好很多https://t.co/NltIv0uP6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