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把AI 聊天歷史記錄想得太複雜了—— 就像當年Chrome 對網頁歷史記錄想得太複雜一樣! Chrome 的歷史教訓 當年的雄心壯志 2008年Chrome 團隊建構了一個功能強大的系統: · 完整索引:記錄使用者造訪過的每個網頁的全文· 設計師的願景:使用者可以重新發現網路、洞察自己、視覺化數位旅程· 各種創意介面:個人化Subway Maps、資料摘要、類似Google Reader 的資訊流等 現實的打擊 Chrome 首位設計師Glen Murphy 的反思: "我們保存了用戶訪問過的每個網頁,建立了完整的文本索引。歷史記錄本該是個了不起的功能……但最終,沒人用。用戶直接回到Google 重新搜尋他們要找的內容。" 原因很簡單:人們不想要華麗的介面來梳理歷史、洞察自己。他們只是想找到前幾天讀的那篇文章,或是去年秋天做的南瓜派食譜。重新搜尋反而更簡單。 最終的解決方案 Chrome 發佈時採用了極簡設計: · 個人化起始頁:顯示最常被造訪的網頁、最近搜尋、書籤、最近關閉的標籤· 完整歷史記錄:隱藏在簡潔的快捷鍵"Command + Y"後面· 幕後運作:歷史記錄默默驅動搜尋建議、快捷方式等功能 這套基礎產品邏輯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近20年來只進行了輕微的美學更新。 對AI 產品的啟示 核心原則使用者歷史記錄應該是強大的基礎設施,而非使用者導向的顯性功能。它是背景資料集,用於增強個人化、情境理解和回想能力。 具體設計建議 1. 讓聊天變得可拋棄· 鼓勵用戶隨時開啟新對話· 不要讓用戶背負理解模型如何處理歷史的認知負擔 2. 突顯真正被重複使用的內容· 如果使用者重複存取某些對話,讓它們在介面中更顯眼· 類似Chrome 的"最常造訪頁面" 3. 新增輕量級記憶功能· 讓使用者收藏整個對話或對話片段· 方便日後重訪 4. 讓搜尋更有意義· 直接定位到答案,而不是把用戶扔到包含關鍵字的對話末尾· 高亮顯示相關短語或段落,便於快速瀏覽· 借鑒現有的成熟交互模式 LLM 記憶的複雜性多層記憶架構雖然我們希望使用者體驗簡單,但背後隱藏著複雜的記憶架構: · 短期"工作記憶":單一對話內· 長期記憶:跨會話· 持久個人記憶:長期保存· 檢索系統:從儲存知識中提取 不同模型的差異· Claude:單次對話內記憶強大,但每次新對話重新開始· ChatGPT:單次對話記憶較弱,但跨會話記住"關鍵事實"和偏好· Gemini:可處理超大提示詞,整合其他Google 產品的上下文,但尚未構建持久個人記憶 這些差異讓設計一致的心智模式變得困難。產品應該盡可能將複雜性從使用者身上轉移,呈現簡單連貫的歷史記錄模型。 Chrome 的簡單模型(值得借鏡) ✅ 透明歷史:按時間倒序顯示造訪過的每個頁面✅ 加值服務:利用資料推薦最常造訪的網站✅ 書籤功能:儲存重要內容,可在搜尋結果中找到✅ 退出選項:隱私權模式一鍵開啟 用戶從來不需要理解Chrome 在幕後如何處理歷史記錄。它就是能用。 關鍵語句 Glen Murphy 的總結最能體現這篇文章的精髓: "歸根結底,我們意識到把UI 基礎做好超級重要。如果你有一個月時間,與其把沒人用的產品功能改進100%,不如把核心UI 改進1%。" 歷史記錄的使命不是被記住,而是讓其他一切更流暢。最好的設計讓歷史記錄活在背景中,在適當的時候融入體驗,推動使用者前進。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