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工程師、六種AI 工作流程- 不強求統一流行配置,每位工程師都根據個人風格客製化流程,融合人類直覺與AI 智能體,實現高效協作,作者@RheaPurohit1 文章深入探討了@every 團隊六位工程師的日常工作流程,揭示了他們在AI 時代如何透過個人化工具堆疊高效建立軟體。作為一個小型團隊(僅六人),他們同時維護四款AI 產品(如Sparkle 文件整理器、Cora 郵件助理、Spiral 內容重用工具和Monologue 語音轉錄應用)、諮詢業務以及每日10萬+讀者的通訊。 文章的核心洞見是:AI 並非萬能鑰匙,而是擴大機。工程師們透過規劃、執行和審查的閉環,利用Claude Code、Codex 等工具加速開發,但始終強調專注、守欄和人類監督,避免AI 的「幻覺」或偏差。 1. Yash Poojary(Sparkle 總經理):實驗與守欄並重 Yash 從「單機戰鬥」轉向雙機並行:一台Mac Studio 運行Claude Code,另一台用Codex。他測試相同提示下的差異,加速迭代。新版Sparkle 的介面設計透過Figma MCP 整合直接導入AI,避免手動截圖。日常工具包括Warp 終端機和「學習筆記」文件(雲端累積上下文)。為防分心,他自建AgentWatch 應用監控多智能體會話,並劃分「上午執行、下午探索」模式,確保輸出不會偏離目標。 2. Kieran Klaassen(Cora 總經理):規劃驅動的閉環 Kieran 視規劃為“真理錨點”,用Claude Code 產生三級計劃(小/中/大功能),融入Context 7 MCP。計畫推送到GitHub 後,轉換為AI 任務:Claude Code 主責控制型開發,Codex 或Amp 處理複雜邏輯。完成後,Claude Code + Cursor 等工具審閱程式碼,形成迭代循環,直到部署。這套流程確保Cora(AI 郵件工具)功能可靠,體現了「從計畫到出貨」的系統化。 3. Danny Aziz(Spiral 總經理):CLI 主導的里程碑拆解 Danny 70% 的編碼在Droid CLI 完成:GPT-5 Codex 負責大功能規劃,預判「二三階後果」(如資料庫瓶頸),拆成里程碑。 Warp 分割畫面多任務,Zed 編輯器審閱細節。他棄用Cursor,轉向簡易單螢幕設置,僅設計階段加Figma 雙螢幕。這幫助他快速重塑Spiral,突顯AI 在複雜性管理中的作用。 4. Naveen Naidu(Monologue總經理):過程即真理 Naveen 以Linear 專案管理工具為中心,所有需求(Discord/郵件等)統一歸檔,追溯來源。轉向Codex 後,小任務手動複製上下文到雲端啟動智能體;大任務用Codex CLI 寫入plan. md 作為藍圖。執行分雲端brainstorm(產生PR 探索邊緣案例)和本地建置(Ghostty 終端+ Cursor 後端)。審閱包括Codex 內建/review、人工比對和Sentry日誌驗證。他自建的Monologue(語音轉錄)貫穿全程,用於口述提示,提升效率。這體現了「全鏈路可追蹤監控」的哲學。 5. Andrey Galko(工程主管):簡約主義,忠於高效 Andrey 避免工具追逐,長期依賴Cursor,但因限額轉向Codex。早期OpenAI 代碼“懶散”,GPT-5 後顯著提升:擅長非視覺邏輯和UI 生成,媲美Claude Code 的創意。他讚OpenAI “顛覆Anthropic 程式碼霸權”,堅持“可用即留用”,聚焦MVP 交付,適用於團隊領導角色。 6. Nityesh Agarwal(Cora 工程師):專注單線程,監督如鷹 Nityesh 在MacBook Air 上執行Claude Code,預先花時研究程式碼庫,制定詳細計畫。編碼時單終端專注,避免多智能體幹擾,常中斷AI 求解釋,減少幻覺並磨練自身技能。 GitHub PR 審閱機制獨特:人類評論導入Claude Code 終端,集體修復。這讓他在Claude Code “宕機”時暴露依賴風險,但也強化了「信任需監督」的信念。 Cursor/Warp 僅作輔助。 整體啟示:個性化堆疊的集體力量文章不只是AI 工具羅列,而是展示AI 如何從“輔助”變“核心”,卻需人類設計守欄(如專注模式、審查循環)。 Every 的成功源自於多元:從Yash 的實驗狂熱到Andrey 的簡約,每人棧雖異,卻共享閉環思維和脈絡管理。這對開發者啟發:AI 加速10倍輸出,但最終是「人-AI 共舞」決定成敗。 文章地址: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