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WWDC 我最期待Apple Intelligence,但到現在仍沒有讓我眼前一亮的系統體驗;也正因此,我把目光落在更務實的介面上——AppIntents。名字起得很好:Intents 是意圖,用戶的需求就是意圖;AI 必須聽得懂這種意圖,也要能聯想到自己可以調用的App 能力與數據,把智能服務做“絲滑”,而不是“花哨”。 同時,生態外的進展反而更快:MCP 已經把「AI↔工具」的關聯協議做成了通用件,傳聞裡Apple 也在打通MCP 與AppIntents。這些訊號對我很重要,因為它指向一個現實路徑:不要等待“系統奇蹟”,先把“能力管道”鋪好,把自動化與互動都站穩。 早上發布的Zipic v1.8.2 是在舖管道,新增了快捷指令(Shortcuts)支援。這其實也意味著它支援了AppIntents ——在macOS 中,能被快捷指令呼叫的動作,本質上就是透過AppIntents 暴露出來的能力介面。 Zipic 提供了兩個動作:壓縮影像和格式轉換。同樣,今天也為HiPixel 增加了快捷指令支援:先把之前的URL Scheme 從“觸發開關”變成“可表達意圖的入口”,再把AppIntents/快捷指令接上,讓AI、腳本、自動化都能說乾同一件事。倍數、儲存格式、壓縮等級都能配置。 當協議有了表達力,工具就不再是單點按鈕,而是可被編排的能力模組。 支援快捷指令,也意味著支援AppIntents;支援AppIntents,也意味著AI 能真正「聽懂」並調動工具。
使用者在HiPixel 的開源倉庫提交了一條Issue,把我從「效率崇拜」拉回到「確定性體驗」。 「支援雙指放大、區分預覽與匯出、模型效果比較。」—我也依照使用者建議去看了Topaz 的流程。這個軟體貴是真貴,但互動確實不錯!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和Topaz Photo 的介面,我頓悟了一點:細節導向的處理裡,確認環節不是多餘,而是必要。 很多時候我們不缺一鍵導出的“效率”,而缺的是在效果把控上的“確定性”——哪怕多一步,也值。 據此我完善了圖像對比檢視器的互動: 捏合縮放(1x–5x)、按住拖曳、外顯縮放面板、雙擊重設、新增「重新處理」按鈕(目前配置一鍵重算) 目的很簡單——讓你在細節中完成預期驗證,然後再決定輸出。 之前處理完成後會按配置自動儲存檔案到對應位置,現在新增設定項目「手動儲存控制」:啟用後,放大處理完的影像不會立刻寫入磁碟,而是等待你確認滿意後再點選儲存。 忽然理解了Upscayl 的互動設計思路,但我還是想再往前走。自動化(URL Scheme / 快捷指令/ 資料夾監控)依舊直達;而啟用“手動保存控制”,不是增加阻力,而是有意識地把決定權交還給用戶。 HiPixel 的許多功能和互動設計源自於Zipic,這次反過來,Zipic 的後續版本也會參考HiPixel 的影像比對邏輯來優化預覽體驗。我很喜歡這種產品間的「互相滋養」狀態:HiPixel 與Zipic 在能力與原則上互相遷移——入口統一、自動化明確、預覽有確認、導出有節制。 把能重複使用的設計邏輯抽出來,讓產品穩穩地「長出來」。 😎 差點忘說-HiPixel v0.4.1 已發佈: 1️⃣ URL Scheme 現在可傳完整處理參數:倍數、格式、壓縮等級等 2️⃣ AppIntents / 快捷指令整合完成,自動化由你編排 3️⃣ 影像對比檢視器升級:捏合縮放、拖曳、縮放面板、雙擊重置,以及“重新處理” 4️⃣ 新增「手動儲存控制」設定:啟用後檔案不再自動落地,需手動確認儲存 URL Scheme 參數說明請見: 👉 https://t.co/SpTheprEQt 為了不讓十里餓沒了從而保證HiPixel 和其它產品持續更新,打賞是最直接的支援方式。不然點個⭐️ Star,也算是給點精神食糧! 😂 乞討:https://t.co/xUaJKAvu54 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