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創投圈傳來一則令人唏噓的消息:曾被視為AI醫療領域明星企業的Forward Health突然宣布停止運營,關閉所有診所並取消預約,其行動應用也將停止服務。 這家成立於2016年、巔峰時期估值達10億美元的獨角獸,最終以倒閉收場,成為另一個在資本寒冬中隕落的案例。 Forward的故事始於創辦人Adrian Aoun的親身經歷。 2008年,他創立的自然語言處理公司被Google收購,之後他在Google參與創建AI部門。 2013年,因照顧患有心臟病的兄弟頻繁往返醫院,他目睹了傳統醫療系統的低效,萌生了用技術重建醫療的想法。 2016年,他帶著Google研究員、Uber工程師等矽谷精英創立Forward,目標是打造"從頭開始的醫療系統"。 公司初期推出149美元/月的訂閱服務,提供AI輔助的初級醫療診斷,在紐約、舊金山等城市建立了19個診所,一度吸引軟銀等頂級機構投資,2021年D輪融資後估值突破10億美元。 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正在持續擴大。 Forward的核心產品CarePod-售價超百萬美元的自助醫療終端,本被視為公司的救命稻草,卻成了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儘管Aoun將其比作"醫療領域的Apple Store",但實際運作中,設備故障頻發、服務體驗差、成本高昂等問題凸顯。 前員工透露,Forward在2022年已裁員5%,2023年停止開設新診所,甚至拒絕支付基因檢測等服務費用。最終,燒光E輪1億美元後,公司資金鏈斷裂,200名員工失業,宣告倒閉。 Forward的隕落並非孤例。 2024年,全球掀起"獨角獸倒閉潮":估值33億美元的德國eVTOL公司Lilium、市值80億美元的美國造車公司Fisker相繼破產;國內柔宇科技、花加等明星獨角獸也因融資斷裂、產品落地困難等問題倒下。研究機構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全球已有400多家獨角獸未能完成新一輪融資,2023年融資金額僅2021年高峰時的25%。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樸素卻關鍵的商業邏輯:當市場狂熱褪去,高估值若缺乏真實的現金流支撐,終將回歸理性。正如"獨角獸概念發明人"Aileen Lee所言:"過早成為獨角獸可能是詛咒",93%的獨角獸目前只是"紙面財富",一級市場的估值泡沫在二級市場無法兌現時,便會破滅。對創業者而言,科技創新固然重要,但能否建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維持健康的現金流,才是穿越週期的根本。 Forward的教訓警告整個科技業:唯有腳踏實地,方能行穩致遠。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