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務員可能是一門大生意。 2026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競爭熱度,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371.8萬考生通過資格審查,與20714個招錄職位、38119個人選相比,競爭比例高達98:1,這意味著平均近100人爭奪一個職位。 而在一些熱門崗位,競爭更是白熱化,如雲南瑞麗某崗位,僅招錄1人,卻吸引了6470人報名。 今年國考放寬了年齡限制,18至38歲(應屆碩博可放寬至43歲)的調整,讓更多人獲得了報考機會,也進一步推高了報名人數。 但同時,招錄規模卻較去年縮減4%,這種「擴軍」與「減量」的博弈,使得競爭愈發激烈。 公務員職位所帶來的薪資待遇、社會地位和長期發展空間,仍是吸引大量考生的核心原因。 從地理分佈來看,廣東、北京、山東是報考人數前三的地區,而競爭壓力最大的四個地區中,寧夏、貴州、西藏等西部省份佔據三席,競爭比均超120:1。 這背後,既有對「體制內安穩」的普遍追求,也有對艱苦地區招錄政策傾斜的理性把握。例如,雲南瑞麗的職位因不限戶籍、專業要求寬鬆,成為不少教育學專業畢業生的「曲線入編」選擇。 稅務系統作為“招人大戶”,計劃招錄25004人,佔總人數的65.6%,競爭比雖未達峰值,但仍是報名人數最多的系統。而水利部門因職缺專業限制較嚴,競爭比反而高達241:1,凸顯了專業匹配度對競爭結果的直接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今年招錄人數較去年下降近25%,但報考人數卻微增,競爭壓力陡升; 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因招錄人數多、報考人數相對較少,競爭比相對較低,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考生對「熱門地區」的趨之若鶩。 考公熱的持續,反映出社會對職業穩定性的關注。 然而,當「鐵飯碗」成為多數人的共同選擇,我們或許更期待一個更健全的就業保障體系和多元的職業評價環境。 讓每個勞工無論身處體制內外,都能獲得應有的尊重與發展空間,或許是緩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象的根本之道。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