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工具再多,最重要的不是功能,而是能不能承載你的「思考方式」與「工作流程」。 最近在企業課程帶大家一起打造「工作整理系統」與「數字第二大腦」筆記時,有學員問我:「那麼多筆記工具,到底該怎麼選?」 真正能成為你「第二大腦」的工具,其實只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能捕捉各種內容 文字、網頁、紙本、郵件、文件— 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的資訊收集入口, 不論靈感從哪裡來,都能一鍵存下來。 二、搜尋功能夠強 我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分類, 對我來說,「快速搜尋」才是最有效的整理方式。 當我需要資料時,只要打幾個關鍵字, 立刻能找回過去的思考與資料脈絡。 三、資料之間能連結 每一條筆記,應該能「指向」它的上層任務或項目, 讓所有資訊形成一個「任務脈絡”,而不是一堆孤島。 這樣,我在回顧或推進任務時, 能清楚知道「這個資料為什麼存在」。 有了這三項, 無論是Evernote、Notion、Obsidian、Heptabase、OneNote, 其實都可以成為你專屬的數字第二大腦。 而事實上,大多數位元工具都具備這三項功能,都能當作數字第二大腦。 其他功能——像是提醒、數據庫、AI 助理——當然都會讓使用更方便, 但多半是加分項,不是必要條件。 例如AI 確實能幫助我們加速整理、分析、生成, 但有一件事,AI 永遠無法替你決定: 什麼資料屬於什麼任務? 哪些任務彼此相關? 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這些判斷來自你的工作脈絡與個人選擇, 唯有你自己能決定信息與行動的意義。 所以,最終你仍需要「手動」—— 親自整理、連結、思考。 那一刻,你不是在「用筆記」, 而是在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統。 延伸思考: 你目前的筆記工具,可以同時讓你捕捉→ 搜尋→ 連結嗎? 如果能, 那麼其實你已經有了足夠打造「第二大腦」的工具了。 #數字筆記#第二大腦#工作整理#生產力#電腦玩物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