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稿示意: 竇唯在《高級動物》中反覆吟唱:"幸福在哪裡?" 這個問題可能困擾著每一個思考生活意義的人。 幸福有兩種,一種是相對幸福,一種是絕對幸福。 相對幸福來自於比較,是與他人對比後產生的滿足感;絕對幸福來自於自己的切身感受,是內在的真實體驗。 相對幸福本質上是個陷阱。 正如納瓦爾所說,這是社會規範強加在人身上的等級遊戲。 中國也有俗語"人比人氣死人"。 以收入為例,一開始收入越高幸福度越高,但隨著個人收入成長,幸福度並沒有同步提升。 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我們從收入中獲得的快樂,更多是與他人比較產生的,而非收入本身帶來的。 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絕對幸福:健康、家庭和實質的生活。 這些是我們切身能體會到的幸福泉源。 另外,人們常常以為實現某個目標後會獲得長期幸福,實際上並不會。為什麼? 人的慾望無限,成功後參考點會改變。 另外會產生享樂適應-習慣後不再欣賞已得到的好東西。心理學上這叫"達到謬誤"。 雖然超過一定收入水平,金錢無法帶來更多幸福,但可以緩衝壓力。 例如透過錢購買他人服務,增加時間和睡眠,能間接提升幸福感。 那麼做哪些事可以獲得幸福呢? 主要有三個方向:社交關係、儀式和習慣、身心健康。 在社交關係方面,為他人做好事比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更能帶來快樂,改善社交關係能立即獲得幸福感,與朋友建立長期深厚的友誼尤為重要。 儀式和慣例也能提升幸福感,宗教人士普遍比一般人快樂,原因在於為他人做好事、祈禱和冥想。 身心健康同樣關鍵,經常運動的人焦慮程度低、幸福感高,冥想能提高幸福感、抑制漫無目的的思維飄散,充足睡眠和合理作息也不可或缺。 簡單來說,幸福就是認真工作、維持友誼、保持身心健康。 從事創意工作,盡可能進入心流狀態; 與朋友建立長期深厚的友誼,常常感恩; 透過身體運動和冥想練習正常獲取多巴胺、內啡肽。 有一個斯多葛式消極想像的方法值得嘗試: 每天想想生活中美好事物消失的情況,5分鐘後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它沒有發生"。 這能打破"享樂適應"。 幸福的大敵是大腦無法專注於當下。 每天半小時的有氧運動,能顯著減輕憂鬱和焦慮症狀。 醒來後觀看30到60分鐘直射陽光,可以改善皮質醇和腺苷水平。 在社交互動上,提供需要幫助的人金錢或時間幫助,進行高品質的社交行為,彼此的眼神接觸、非性的身體接觸,養寵物也能提升幸福感。 環境因素同樣重要。 在靠近水域的地方,例如海邊、湖邊,會獲得明顯幸福感。 氣溫達到24度或更高時能獲得額外幸福感。 與認為是朋友的人一起工作,幸福感提升巨大。 相反,有些事不利於幸福。 社群媒體對幸福有害,即使看到美好事物也可能造成傷害。 長期吸菸和飲酒會降低同儕的幸福感。 過度關注螢幕,看螢幕時間越長,幸福感越低。 最後有幾點建議: 1. 以出世心態做入世事,承認外在成功標準的局限性 2. 尋找小敘事,不必尋找宏大的生命敘事,在日常瑣事中發現意義 3. 追求當下幸福,不要等到實現某個目標才追求幸福 4. 與他人建立深刻關係,獲得極大滿足 幸福在哪裡? 幸福就在我們用心生活的每一個當下。
正在加载线程详情
正在从 X 获取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阅读视图。
通常只需几秒钟,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