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W上写一篇新文章。我的目标是将神经科学、心理治疗、冥想、博弈论以及其他领域的模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我们普通民间心理学所提出的模型更好的、能够解释我们思维运作方式的模型。
这是我的“多智能体思维模型”系列中的第一篇重要文章,首先总结了“意识和大脑”的一些要点,并解释了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
这是我的“多智能体心智模型”系列中的第二篇重要文章,通过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行为与 IFS 模型预测非常相似的机器人,构建了#InternalFamilySystems 心智模型。
这是我的“多智能体思维模型”系列中的第三篇重要文章,我扩展了我一直在构建的模型,以解释一些关于变化盲视和将我们的想法误认为客观事实的事情,并将其与书籍#TheMindIlluminated 联系起来。
我的“心灵多智能体”系列的第四篇重要文章:如果我们是由一个由子智能体组成的社会,那么我们为何能在大多数时间里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何时成功,何时失败?
这是我的“心灵多重智能体”系列的第五篇重要文章。如果我们心灵的某些部分出现分歧,我们该如何让它们达成一致?为什么它们默认不同意?是否存在它们拒绝相互交流的情况?它们是次级智能体还是仅仅是信念?
这是我的“心灵多智能体”系列的第六篇重要文章。我将进一步阐述意识如何通过虚拟图灵机实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情绪抑制、内心冲突和盲点等案例。
这是我的“多智能体思维模型”系列中的第 7 篇重要文章,探讨了创伤如何以无形的方式塑造我们的思维,以及治愈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如何成为理性的先决条件。
这是我的“多智能体思维模型”系列中的第 8 篇重要文章,它将其与心理学的双重过程模型相联系,并将“系统 2”重新定义为子智能体之间的工作记忆增强协作。
我总结了一本书,这本书声称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可以解释持久的情绪转变(以及任何真正有效的疗法)是如何运作的。我认为它的模型看起来很有前景。
冥想据称具有各种变革性的效果。我对其中一种机制给出了解释: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内省意识,从而在发现和解决内心冲突的同时,增强心理上的统一性。
这是一系列帖子的介绍,在这些帖子中,我尝试以世俗的、非神秘的方式解释内观禅修、启蒙,特别是佛教的三种存在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佛教“无我”的概念,以及冥想如何影响自我意识。(剧透:自我就像谷歌地图。嗯,有点像。)
在这里,我开始概述我对痛苦的理解模型,以及它与预测处理的认知科学理论和佛教关于渴望和依恋的教义之间的关系。
佛教徒经常谈论自我,也谈论苦难。他们声称,如果你探究自我的真正构成,就能减少苦难。为什么呢?以下是我的看法……
……大脑构建了一个存在单一决策者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往往与系统的行为密切相关,但叙事自我实际上并不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它只是一个关于某个决策者的故事。
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宣称物质事物或精神体验会永恒存在。然而,无常这一事实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大脑直觉的、内在的假设相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讨论了人们一生中对自由意志、道德和天赋等形而上学主题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源于潜意识的情感和社会策略,并提供了三个案例研究。
大脑的一部分会根据外部世界计算出一种感觉(例如掌控感),而另一部分则会学习,例如提升掌控感的方法。但一项成为目标的措施可能会变成一项糟糕的措施。
这篇文章探讨了社交互动中的“立场”概念,强调了不匹配的期望如何导致误解或挫折 - 以及这些期望如何感觉像现实,以及这有点像法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