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李亿的这篇《反脆弱》读书笔记的推文大火,有人开始模仿“我用了X年才……”,有人尝试把这篇文章逆向成读书笔记的提示词,好用 AI 批量产生出大量的读书笔记,都挺好的。
其实我也羡慕能写出这样有水平的内容,但是我不觉得通过直接用 AI 能写得出来,而且我个人并不太喜欢看那种 AI 批量产生的内容(此处应该 at 马东锡老师),更不喜欢另一些用 AI 为了流量去产生情绪和对立的内容。
我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我和李亿用同样的模型来写,就算我提示词水平更高,我也不会产生比她更好的结果,因为就算是 AI 创作,也不应该是一次性成型,而是需要反复让 AI 根据输出修改调整。
如果我自己不知道好的作品是怎么样的,怎么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也不会知道怎么让 AI 去调整,只能 AI 生成什么就接受什么,但专业的人一看就知道哪里有问题,就可以让 AI 去针对性调整。
所以我并没有去写一个提示词让 AI 生成类似的读书笔记,而是让 AI 去帮我分析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如果自己写要怎么写。
我用了 Gemini 2.5 Pro 帮我分析(Prompt 在后面),看完我才明白为什么这篇内容会这么火,不是运气,而是水平。
Gemini 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个人转变叙事”类型(Personal Transformation Narrative)的推文,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完美地融合了抽象的智慧和具体的个人故事。
>
> 这篇文章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它像一个漏斗,从一个普遍的社会“痛点”开始,引入一个强大的“概念”,然后通过“个人实践”来验证这个概念,最后给出一个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那么多模仿的或者 AI 生成的都没有这篇打动人心,可能缺少的就是其中的“个人故事”,也缺少一个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可能是让你共鸣、可能是让你好奇
但真正有“人味”的佳作是它融合了作者独一无二的个人故事和感悟,这是 AI 很难模仿的,通过“推特涨粉”这样的故事我们能感到真实,愿意去相信。
好的作品读者看完能有收获可以操作,就好比这条推文提到的“杠铃策略”真能用上,就像我这篇我也希望我分享的 Prompt 你能用的上。
顺便说一下,这条分析内容的提示词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前些天很多人转发分享的 《百万粉丝博主的内容生产工作六》里面 Dan Koe 用的,我特地打开视频截图 OCR 出来了用的提示词,效果真的很好。
---- 提示词开始 ----
Break down the structure of this post so that I can recreate it from scratch. Break down:
- Why it works
- The psychological patterns involved
- What context is needed from me
- Anything else I would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o recreate it
Response in 中文
Prompt Engineer, dedicated to learning and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about AI,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