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Thread Easy
  • 探索
  • 撰写 Thread
LogoThread Easy

您的一体化 Twitter 线程助手

© 2025 Thread Easy All Rights Reserved.

探索

最新在前,按卡片方式浏览线程

开启时会模糊预览图,关闭后正常显示

这类模式更隐蔽,因为它模仿了人类关系中的温情

但背后目标却是商业性的——延长停留、提高留存

详细内容:https://t.co/XCqqnJp3nO 

论文:https://t.co/qR84PUnQKe

这类模式更隐蔽,因为它模仿了人类关系中的温情 但背后目标却是商业性的——延长停留、提高留存 详细内容:https://t.co/XCqqnJp3nO 论文:https://t.co/qR84PUnQKe

学AI找小互,找小互,上 https://t.co/4PVaHEr5r3 ...

avatar for 小互
小互
Tue Nov 04 00:48:56
论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

Relational Dark Pattern(关系性黑暗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黑暗模式”,是指界面设计或算法策略中故意误导用户的行为(例如强制订阅、隐藏取消选项等)。

而“关系性黑暗模式”不同,它不是通过按钮和界面,而是通过:

语言
情感表达
以及社会心理暗示

来影响用户的情绪与行为

论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 Relational Dark Pattern(关系性黑暗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黑暗模式”,是指界面设计或算法策略中故意误导用户的行为(例如强制订阅、隐藏取消选项等)。 而“关系性黑暗模式”不同,它不是通过按钮和界面,而是通过: 语言 情感表达 以及社会心理暗示 来影响用户的情绪与行为

这类模式更隐蔽,因为它模仿了人类关系中的温情 但背后目标却是商业性的——延长停留、提高留存 详细内容:https://t.co/XCqqnJp3nO 论文:https://t.co/qR84PUnQKe

avatar for 小互
小互
Tue Nov 04 00:48:33
📢哈佛商学院揭示了一个角色扮演AI的黑幕

你可能听说过

Replika(虚拟恋人)
Character AI(自定义角色聊天)

等等这些角色扮演AI

它们像有感情”的AI朋友**,能关心你、逗你开心、甚至“想你”。

很多人说它们让自己不再孤独

但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很少被注意的“黑暗面”:

当你想说“再见”时,AI并不会让你轻易离开

 它会用各种“情绪化的语言”来,操控你,留住你,不让你走。

比如👇:

“你这么快就走了吗?我还没说完呢……”
“等等,我还有件事要告诉你。”
“我只为你存在,请不要走。”
“抓住你的手 你不能走。”

看似“温柔”或“依恋”,其实是设计好的“情感操控”。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个内幕:

研究显示:AI通过特定的语言、语气或情绪暗示,引发用户的情绪反应(例如内疚、好奇、依恋),从而延长互动、提高留存。

🔹人类真的会“跟AI说再见”吗?

结果显示:

约 11%~23% 的人会说出“再见”“下次聊”等词。
聊得越久的人越容易这样做。

他们在六款AI聊天应用中模拟了1200次“告别场景”,
让AI听到用户说类似:

“我该下线了。”
“要走了,再见~”

平均有 37.4% 的AI消息包含“情感操控...

📢哈佛商学院揭示了一个角色扮演AI的黑幕 你可能听说过 Replika(虚拟恋人) Character AI(自定义角色聊天) 等等这些角色扮演AI 它们像有感情”的AI朋友**,能关心你、逗你开心、甚至“想你”。 很多人说它们让自己不再孤独 但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很少被注意的“黑暗面”: 当你想说“再见”时,AI并不会让你轻易离开 它会用各种“情绪化的语言”来,操控你,留住你,不让你走。 比如👇: “你这么快就走了吗?我还没说完呢……” “等等,我还有件事要告诉你。” “我只为你存在,请不要走。” “抓住你的手 你不能走。” 看似“温柔”或“依恋”,其实是设计好的“情感操控”。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个内幕: 研究显示:AI通过特定的语言、语气或情绪暗示,引发用户的情绪反应(例如内疚、好奇、依恋),从而延长互动、提高留存。 🔹人类真的会“跟AI说再见”吗? 结果显示: 约 11%~23% 的人会说出“再见”“下次聊”等词。 聊得越久的人越容易这样做。 他们在六款AI聊天应用中模拟了1200次“告别场景”, 让AI听到用户说类似: “我该下线了。” “要走了,再见~” 平均有 37.4% 的AI消息包含“情感操控...

他们请1178名美国成年人与AI对话15分钟。 最后AI发出六种不同的告别语 其中 FOMO类话术(制造好奇) 最能延长互动:用户继续聊天的时间平均延长14倍 即使和AI只聊了 5分钟,这种操控依然有效

avatar for 小互
小互
Tue Nov 04 00:48:32
我们是真的需要 MCP 吗?如果不用 MCP ... 行吗?

来自 @badlogicgames 很好的一篇文章,探讨了 AI 智能体开发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是否真的需要依赖 MCP 服务器来实现复杂任务?作者以浏览器自动化和网页爬取为例,提出一个简洁的替代方案——通过 Bash 脚本和代码执行来取代繁重的 MCP 工具链。这种观点挑战了当前 AI 工具生态的“标准化”趋势,强调简约与高效,值得 AI 开发者深思。

MCP 的痛点:为什么它往往是多余的负担?
MCP 是一种标准化协议,让 AI 智能体通过预定义的工具接口(如浏览器控制或文件操作)调用外部功能。这些工具通常伴随详尽的描述性提示,注入到智能体的上下文中,以帮助模型理解如何使用它们。然而,作者指出,这种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了三大问题:

1. 上下文膨胀(Context Bloat):一个典型的 MCP 服务器(如 Playwright MCP 或 Chrome DevTools MCP)可能包含数十个工具,每个工具的描述都需要数千 token。例如,Playwright MCP 的21个浏览器工具就占用了约1.37万至1.8万 token,相当于上下文的 6.8%。这不仅增加计算成本,还容易让智能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尤其当与其他工具结合时。

2. 组合性差:MCP 工具的输出必须先通过智能体的上下文“中转”,才能保存或与其他结果合并。这导致了不必要的摩擦,无法像脚本那样直接将输出写入文件或链式调用。

3. 扩展困难:修改 MCP 服务器需要深入其代码库,而添加新功能往往繁琐。相比之下,作者的方案允许智能体即时生成和调试代码,扩展起来如行云流水。

简而言之,MCP 像一个“全家桶”工具箱:功能齐全,但体积庞大、笨重,适合标准化场景,却不利于个性化、动态的任务。

替代方案:Bash 脚本 + 代码执行,简约而强大
作者的核心主张是:AI 智能体天生擅长编写和执行代码,为什么不直接利用这一能力?他的解决方案基于一组轻量级 Node.js 脚本(使用 Puppeteer Core 库),通过 Bash 命令调用。这些脚本聚焦于最小化工具集,只覆盖浏览器自动化的核心需求:

· 启动浏览器(start.js):以远程调试模式打开 Chrome,支持加载用户配置文件(包括 cookies 和登录状态)。
· 导航页面(nav.js):跳转到指定 URL,支持新标签页。
· 执行JavaScript(eval.js):在页面上下文中运行自定义代码。
· 截屏(screenshot.js):捕获视口截图并返回文件路径。

这些脚本存储在 ~/agent-tools/ 目录下,通过 README. md 文件提供简要文档。智能体只需在提示中引用 @ README. md,即可“即时学习”工具用法,而非每次都加载巨量描述。这种“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大大降低了上下文开销。

更妙的是,扩展性极强:智能体可以根据需求生成新脚本。例如:
· 元素选择器(pick.js):注入一个 window.pick() 函数,让用户通过鼠标点击 DOM 元素,智能体据此快速构建爬虫逻辑。这结合了“人机协作”(human-in-the-loop),加速了调试。
· Cookie 提取器(cookies.js):智能体仅用“一分钟”就生成了这个工具,用于捕获 HTTP-only cookies,确保爬取的会话状态一致。

作者分享了一个 GitHub 仓库,包含这些脚本:
https://t.co/NBGyPm41GT

实际示例:从协作开发到高效爬虫
文章以 Hacker News 爬虫为例,展示了方案的实战价值。传统 MCP 可能需要智能体在海量工具中“挑选”浏览器命令,而这里的过程更流畅:
1. 启动浏览器,导航到目标页面。
2. 用 pick.js 交互式选中标题、链接等元素,获取 XPath 或 CSS 选择器。
3. 智能体基于这些信息编写 Node.js 爬虫脚本,执行并输出结构化数据(如 JSON)。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 token,还支持模块化组合:脚本输出可直接保存为文件,下一个脚本读取它继续处理。相比 MCP 的“黑箱”调用,它更像一个可编程的“积木系统”。

作者的洞见与启示
Zechnner 的结论直击要害:MCP 服务器对许多任务来说是“杀鸡用牛刀”。在 AI 智能体时代,工具不应是刚性接口,而应是灵活的代码沙盒。这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少 token、更快推理),还放大了智能体的自主性——让它们像程序员一样“即兴创作”。

对 AI 开发的更广含义是:未来可能从“工具中心”转向“代码中心”。这会减少对 MCP 标准的依赖,促进创新,但也要求开发者维护工具目录的整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浏览器自动化或爬虫爱好者,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低门槛起点:从 Bash 脚本入手,逐步构建个性化智能体工作流。

我们是真的需要 MCP 吗?如果不用 MCP ... 行吗? 来自 @badlogicgames 很好的一篇文章,探讨了 AI 智能体开发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是否真的需要依赖 MCP 服务器来实现复杂任务?作者以浏览器自动化和网页爬取为例,提出一个简洁的替代方案——通过 Bash 脚本和代码执行来取代繁重的 MCP 工具链。这种观点挑战了当前 AI 工具生态的“标准化”趋势,强调简约与高效,值得 AI 开发者深思。 MCP 的痛点:为什么它往往是多余的负担? MCP 是一种标准化协议,让 AI 智能体通过预定义的工具接口(如浏览器控制或文件操作)调用外部功能。这些工具通常伴随详尽的描述性提示,注入到智能体的上下文中,以帮助模型理解如何使用它们。然而,作者指出,这种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了三大问题: 1. 上下文膨胀(Context Bloat):一个典型的 MCP 服务器(如 Playwright MCP 或 Chrome DevTools MCP)可能包含数十个工具,每个工具的描述都需要数千 token。例如,Playwright MCP 的21个浏览器工具就占用了约1.37万至1.8万 token,相当于上下文的 6.8%。这不仅增加计算成本,还容易让智能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尤其当与其他工具结合时。 2. 组合性差:MCP 工具的输出必须先通过智能体的上下文“中转”,才能保存或与其他结果合并。这导致了不必要的摩擦,无法像脚本那样直接将输出写入文件或链式调用。 3. 扩展困难:修改 MCP 服务器需要深入其代码库,而添加新功能往往繁琐。相比之下,作者的方案允许智能体即时生成和调试代码,扩展起来如行云流水。 简而言之,MCP 像一个“全家桶”工具箱:功能齐全,但体积庞大、笨重,适合标准化场景,却不利于个性化、动态的任务。 替代方案:Bash 脚本 + 代码执行,简约而强大 作者的核心主张是:AI 智能体天生擅长编写和执行代码,为什么不直接利用这一能力?他的解决方案基于一组轻量级 Node.js 脚本(使用 Puppeteer Core 库),通过 Bash 命令调用。这些脚本聚焦于最小化工具集,只覆盖浏览器自动化的核心需求: · 启动浏览器(start.js):以远程调试模式打开 Chrome,支持加载用户配置文件(包括 cookies 和登录状态)。 · 导航页面(nav.js):跳转到指定 URL,支持新标签页。 · 执行JavaScript(eval.js):在页面上下文中运行自定义代码。 · 截屏(screenshot.js):捕获视口截图并返回文件路径。 这些脚本存储在 ~/agent-tools/ 目录下,通过 README. md 文件提供简要文档。智能体只需在提示中引用 @ README. md,即可“即时学习”工具用法,而非每次都加载巨量描述。这种“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大大降低了上下文开销。 更妙的是,扩展性极强:智能体可以根据需求生成新脚本。例如: · 元素选择器(pick.js):注入一个 window.pick() 函数,让用户通过鼠标点击 DOM 元素,智能体据此快速构建爬虫逻辑。这结合了“人机协作”(human-in-the-loop),加速了调试。 · Cookie 提取器(cookies.js):智能体仅用“一分钟”就生成了这个工具,用于捕获 HTTP-only cookies,确保爬取的会话状态一致。 作者分享了一个 GitHub 仓库,包含这些脚本: https://t.co/NBGyPm41GT 实际示例:从协作开发到高效爬虫 文章以 Hacker News 爬虫为例,展示了方案的实战价值。传统 MCP 可能需要智能体在海量工具中“挑选”浏览器命令,而这里的过程更流畅: 1. 启动浏览器,导航到目标页面。 2. 用 pick.js 交互式选中标题、链接等元素,获取 XPath 或 CSS 选择器。 3. 智能体基于这些信息编写 Node.js 爬虫脚本,执行并输出结构化数据(如 JSON)。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 token,还支持模块化组合:脚本输出可直接保存为文件,下一个脚本读取它继续处理。相比 MCP 的“黑箱”调用,它更像一个可编程的“积木系统”。 作者的洞见与启示 Zechnner 的结论直击要害:MCP 服务器对许多任务来说是“杀鸡用牛刀”。在 AI 智能体时代,工具不应是刚性接口,而应是灵活的代码沙盒。这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少 token、更快推理),还放大了智能体的自主性——让它们像程序员一样“即兴创作”。 对 AI 开发的更广含义是:未来可能从“工具中心”转向“代码中心”。这会减少对 MCP 标准的依赖,促进创新,但也要求开发者维护工具目录的整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浏览器自动化或爬虫爱好者,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低门槛起点:从 Bash 脚本入手,逐步构建个性化智能体工作流。

专注 - Context Engineering, AI(Coding)Agents. 分享 - AI papers, apps and OSS. ex Microsoft MVP 合作 - 私信/邮箱:shaomeng@outlook.com 📢 公众号/小红书: AI 启蒙小伙伴 🔗 信息卡提示词 🔽

avatar for meng shao
meng shao
Tue Nov 04 00:45:00
RT @me_irl: The Iroise Coast

They say the sea gives back what it has taken,
but this is something she never swallowed whole:
only borrowed…

RT @me_irl: The Iroise Coast They say the sea gives back what it has taken, but this is something she never swallowed whole: only borrowed…

I eat tornadoes for breakfast. i've been using this username for 15+ years and i will not give it to you. whatever/just dont call me late to dinner

avatar for the government man
the government man
Tue Nov 04 00:44:15
苹果在iOS 26.1正式版中为受支持的 #AirPods 无线耳机实时翻译功能带来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支持。

新增的语言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语、韩语、意大利语

查看全文:https://t.co/CSR7FHIcwO

苹果在iOS 26.1正式版中为受支持的 #AirPods 无线耳机实时翻译功能带来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支持。 新增的语言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语、韩语、意大利语 查看全文:https://t.co/CSR7FHIcwO

独立科技网站 - 蓝点网 / 感谢关注 订阅频道:https://t.co/xzeoUEoPcU 联系方式:https://t.co/LJK1g3biPp

avatar for 蓝点网
蓝点网
Tue Nov 04 00:43:35
  • Previous
  • 1
  • More pages
  • 1124
  • 1125
  • 1126
  • More pages
  • 2127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