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Thread Easy
  • 探索
  • 撰写 Thread
LogoThread Easy

您的一体化 Twitter 线程助手

© 2025 Thread Easy All Rights Reserved.

探索

最新在前,按卡片方式浏览线程

开启时会模糊预览图,关闭后正常显示

体验了一下 TRAE 新的 SOLO Coder Agent,用它做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项目

AI 可以帮你分析你的力量训练数据,给出非常详细且直观的训练报告,我教练看得都震惊了

打破了我以前的认知,规划能力和多次修改的稳定性很突出。

下面介绍一下他们这次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我这个项目的构建过程👇

体验了一下 TRAE 新的 SOLO Coder Agent,用它做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项目 AI 可以帮你分析你的力量训练数据,给出非常详细且直观的训练报告,我教练看得都震惊了 打破了我以前的认知,规划能力和多次修改的稳定性很突出。 下面介绍一下他们这次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我这个项目的构建过程👇

懒得等施工🚧的话可以在这里看长文: https://t.co/dfySUNimYK

avatar for 歸藏(guizang.ai)
歸藏(guizang.ai)
Thu Nov 13 05:19:50
看到推特上有不少人想学自媒体

咱的心法 1.5w粉丝的心得都在这个帖子里了

看到推特上有不少人想学自媒体 咱的心法 1.5w粉丝的心得都在这个帖子里了

🖥️ Indie Maker 🛠️ 星球「海哥和他的小伙伴们」 📌 油管「海拉鲁编程客」 🌸 沦为程序员的段子手/猫咪

avatar for 海拉鲁编程客
海拉鲁编程客
Thu Nov 13 05:13:38
实战案例:用 SOLO Coder 打造一个“网页转 Markdown”浏览器插件

除了做网站,我日常写的小工具就是浏览器插件。这几天我尝试用 TRAE SOLO 模式写了一个把网页内容抓取成 Markdown 的小插件,就很方便。

我在使用 TRAE 这种 Coding Agent 写浏览器插件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技巧:
- 使用框架: 最好使用 wxt 这样专门为浏览器插件打造的框架,可以节约很多从头搭建的时间。
- 从 Example 开始: 不要直接让 Agent 从头创建,因为 Agent 的训练时间相对比较早,很多库更新又很频繁。这个 WXT + React + Tailwind + Shadcn 的项目就很合适:https://t.co/RF9Q0SAZlH
- 先 Plan 后执行: 我习惯了先让SOLO帮我计划再执行,不要着急让 Agent 直接动手写代码。
- 人工反馈: 因为像浏览器插件 Agent 不能直接帮你访问调试,所以需要你自己测试,并且把错误结果粘贴给 Agent。

这是我当初实现时用到的提示词,有兴趣你也可以试试:

--- 提示词开始 ---

请帮我实现一个浏览器插件,点开后,可以抓取当前网页的:标题、链接、网页内容为Markdown,参考截图(注:配图2)。

- 最大尺寸400x600
- TItle 最多显示一行(超长的显示省略号)
- Properties 内的 Meta 信息最多显示为1行(超长的显示省略号)
- 显示网页内容Markdown部分撑满剩余空间,内容太长可以滚动
- 下面有个复制按钮,点击后可以复制为完整Markdown内容(title+content+source url)
- 注意确保插件有正确的网页访问权限,能访问到网页内容

技术栈:
- wxt:插件框架
- Tailwindcss + shadcn ui: UI
- 请直接下载这个示例项目 (https://t.co/RF9Q0SAZlH) 开始,注意是 wxt-dev/examples/tree/main/examples/react-shadcn 这个目录下的完整内容,不需要其他无关内容

--- 提示词结束 ---

有了 SOLO 正式版之后,我把这个提示词用 SOLO Coder 重新做了一遍,遇到的错误明显少了,生成速度也快了一些。

打开 Plan 模式后,它会先制定计划,最好人工 Review 一下计划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再开始执行。

第一次可能会失败,把结果发回去让它修复。大概需要反复迭代几次,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如果完成后你不知道怎么用,还可以问 Agent 该怎么发布、使用,或者干脆让它写成文档。

这个用 TRAE SOLO 模式打造的小项目已经发布到了 GitHub:

实战案例:用 SOLO Coder 打造一个“网页转 Markdown”浏览器插件 除了做网站,我日常写的小工具就是浏览器插件。这几天我尝试用 TRAE SOLO 模式写了一个把网页内容抓取成 Markdown 的小插件,就很方便。 我在使用 TRAE 这种 Coding Agent 写浏览器插件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技巧: - 使用框架: 最好使用 wxt 这样专门为浏览器插件打造的框架,可以节约很多从头搭建的时间。 - 从 Example 开始: 不要直接让 Agent 从头创建,因为 Agent 的训练时间相对比较早,很多库更新又很频繁。这个 WXT + React + Tailwind + Shadcn 的项目就很合适:https://t.co/RF9Q0SAZlH - 先 Plan 后执行: 我习惯了先让SOLO帮我计划再执行,不要着急让 Agent 直接动手写代码。 - 人工反馈: 因为像浏览器插件 Agent 不能直接帮你访问调试,所以需要你自己测试,并且把错误结果粘贴给 Agent。 这是我当初实现时用到的提示词,有兴趣你也可以试试: --- 提示词开始 --- 请帮我实现一个浏览器插件,点开后,可以抓取当前网页的:标题、链接、网页内容为Markdown,参考截图(注:配图2)。 - 最大尺寸400x600 - TItle 最多显示一行(超长的显示省略号) - Properties 内的 Meta 信息最多显示为1行(超长的显示省略号) - 显示网页内容Markdown部分撑满剩余空间,内容太长可以滚动 - 下面有个复制按钮,点击后可以复制为完整Markdown内容(title+content+source url) - 注意确保插件有正确的网页访问权限,能访问到网页内容 技术栈: - wxt:插件框架 - Tailwindcss + shadcn ui: UI - 请直接下载这个示例项目 (https://t.co/RF9Q0SAZlH) 开始,注意是 wxt-dev/examples/tree/main/examples/react-shadcn 这个目录下的完整内容,不需要其他无关内容 --- 提示词结束 --- 有了 SOLO 正式版之后,我把这个提示词用 SOLO Coder 重新做了一遍,遇到的错误明显少了,生成速度也快了一些。 打开 Plan 模式后,它会先制定计划,最好人工 Review 一下计划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再开始执行。 第一次可能会失败,把结果发回去让它修复。大概需要反复迭代几次,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如果完成后你不知道怎么用,还可以问 Agent 该怎么发布、使用,或者干脆让它写成文档。 这个用 TRAE SOLO 模式打造的小项目已经发布到了 GitHub:

最后:我的几点看法 SOLO 模式整体用下来,对于不太习惯用 cli 模式的来说,应该会方便很多: - 可以方便的输入和编辑提示词、粘贴图片。 - 可以随时用鼠标停止、切换模式。 - DiffView 可以方便看代码更新,Browser 可以实时看到网页效果。 对于习惯了用 cli 模式的,这些优点倒没有那么明显,但能和浏览器联动对于做网页应用来说还是方便很多。 最后聊聊计费,TRAE 在 Token 用量上还挺慷慨的。近期 SOLO 改成了采用基于 Token 消耗的计费方式,折算为快速问答次数(Fast Request)从会员套餐中扣减。每轮对话结束后,IDE 内对话框底部和 TRAE 官网的 Usage 页面将清晰展示本次消耗详情。 推荐大家去试试,尤其是可以试试我上面提到的 SubAgent 的用法,或者参考我上面分享的提示词,自己写一个浏览器插件试试。 TRAE国际版官网:https://t.co/rF5s0uF53p https://t.co/wQXKquMgqg

avatar for 宝玉
宝玉
Thu Nov 13 05:13:15
最后:我的几点看法

SOLO 模式整体用下来,对于不太习惯用 cli 模式的来说,应该会方便很多:
- 可以方便的输入和编辑提示词、粘贴图片。
- 可以随时用鼠标停止、切换模式。
- DiffView 可以方便看代码更新,Browser 可以实时看到网页效果。

对于习惯了用 cli 模式的,这些优点倒没有那么明显,但能和浏览器联动对于做网页应用来说还是方便很多。

最后聊聊计费,TRAE 在 Token 用量上还挺慷慨的。近期 SOLO 改成了采用基于 Token 消耗的计费方式,折算为快速问答次数(Fast Request)从会员套餐中扣减。每轮对话结束后,IDE 内对话框底部和 TRAE 官网的 Usage 页面将清晰展示本次消耗详情。

推荐大家去试试,尤其是可以试试我上面提到的 SubAgent 的用法,或者参考我上面分享的提示词,自己写一个浏览器插件试试。

TRAE国际版官网:https://t.co/rF5s0uF53p https://t.co/wQXKquMgqg

最后:我的几点看法 SOLO 模式整体用下来,对于不太习惯用 cli 模式的来说,应该会方便很多: - 可以方便的输入和编辑提示词、粘贴图片。 - 可以随时用鼠标停止、切换模式。 - DiffView 可以方便看代码更新,Browser 可以实时看到网页效果。 对于习惯了用 cli 模式的,这些优点倒没有那么明显,但能和浏览器联动对于做网页应用来说还是方便很多。 最后聊聊计费,TRAE 在 Token 用量上还挺慷慨的。近期 SOLO 改成了采用基于 Token 消耗的计费方式,折算为快速问答次数(Fast Request)从会员套餐中扣减。每轮对话结束后,IDE 内对话框底部和 TRAE 官网的 Usage 页面将清晰展示本次消耗详情。 推荐大家去试试,尤其是可以试试我上面提到的 SubAgent 的用法,或者参考我上面分享的提示词,自己写一个浏览器插件试试。 TRAE国际版官网:https://t.co/rF5s0uF53p https://t.co/wQXKquMgqg

Prompt Engineer, dedicated to learning and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about AI,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vatar for 宝玉
宝玉
Thu Nov 13 05:13:15
深度体验TRAE SOLO 正式版,总结一点技巧(附完整可重现提示词和源码)

内容摘要:TRAE SOLO 模式评测,内含两个有价值的经验分享:
1. 如何借助 SubAgent 控制 MCP 工具上下文;
2. 在 TRAE SOLO 模式下一次性完成一个抓取网页内容生成 Markdown 的浏览器插件的提示词

正文:🧵

深度体验TRAE SOLO 正式版,总结一点技巧(附完整可重现提示词和源码) 内容摘要:TRAE SOLO 模式评测,内含两个有价值的经验分享: 1. 如何借助 SubAgent 控制 MCP 工具上下文; 2. 在 TRAE SOLO 模式下一次性完成一个抓取网页内容生成 Markdown 的浏览器插件的提示词 正文:🧵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在找 TRAE SOLO 模式的邀请码。现在 SOLO 正式版已经面向TRAE国际版所有用户全量上线了,SOLO Code和Waitlist都成为了历史。 早在内测期间,我就有深入体验过 TRAE 的 SOLO 模式,这两天又重新测试了一下新的 SOLO Coder,在模型能力上明显有了大幅提升,这两天还在限免,推荐没有用过的朋友去试用一下。 什么是 TRAE 的 SOLO 模式? 简单来说,你可以理解为 Claude Code / Codex CLI 的代码编辑器版本。 它不再是黑乎乎的命令行窗口,而是友好的 App 界面。你可以方便地输入和修改提示词、粘贴图片、配置 MCP 工具(各种外部能力),并且可以在 Agent 执行时实时看到代码变更、实时预览结果,随时可以终止并输入新的提示词。 按照官方的话说是: 「SOLO 正式版的核心定位是「The Resoponsive Coding Agent」(响应式编码特工),在高度自动化的同时能做到实时有感知(Responsive Review)、随时可掌握(Responsive Context)、多任务并行(Responsive Multi-Agent)。」 SOLO 正式版瞄准的是从 1 到 100 的复杂任务,比如一个单独的开源项目,或者根据已有项目做 1-100 的重构和迭代。 功能亮点 聊功能更新之前,我先分享两个在内测和新版使用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两个亮点。 真正打通“行动 ➔ 验证”的闭环 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很多 AI Agent 只会“收集上下文 -> 采取行动”,但它并不知道自己干得好不好。 比如说,你只让 AI 写一段代码,这段代码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但如果你给 AI 几条测试数据,告诉它写完代码用这几条数据验证一下,AI 就能根据错误信息去修复,直到通过所有验证。 对于 Agent 来说,打通 收集上下文 -> 采取行动 -> 验证结果 的循环非常重要。 SOLO 模式就在尝试打通这个循环。比如我在使用 Codex 时,一个在浏览器测试遇到的错误,需要反复复制粘贴回 Agent。而 SOLO 模式内置一个浏览器,可以实时“看到”网页运行情况,这样它就能根据网页错误信息,自行修正代码,直到解决问题,不需要太多人工干预。

avatar for 宝玉
宝玉
Thu Nov 13 05:13:12
Wild how this played out.
Google invented the transformer, MoE, and TPUs — the DNA of modern AI.
@OpenAI productized it. 
Microsoft gets IP for models. 
Now, with OpenAI hiring Google’s TPU team, Microsoft gets the TPU IP too. 
Boy…@Microsoft actually bought @Google for cheap

Wild how this played out. Google invented the transformer, MoE, and TPUs — the DNA of modern AI. @OpenAI productized it. Microsoft gets IP for models. Now, with OpenAI hiring Google’s TPU team, Microsoft gets the TPU IP too. Boy…@Microsoft actually bought @Google for cheap

Investing in AI ,Infra, DeepTech ; ex-Partner @ a16z ; Vimmer for Life ; Loves iterating on Product + Design + GTM

avatar for Satish Talluri
Satish Talluri
Thu Nov 13 05:09:09
  • Previous
  • 1
  • More pages
  • 10
  • 11
  • 12
  • More pages
  • 2127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