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Thread Easy
  • 探索
  • 撰写 Thread
LogoThread Easy

您的一体化 Twitter 线程助手

© 2025 Thread Easy All Rights Reserved.

探索

最新在前,按卡片方式浏览线程

开启时会模糊预览图,关闭后正常显示

J 人真的是太可怕了!!

J 人真的是太可怕了!!

🚧 building https://t.co/AJfZ3LMlgq https://t.co/SSdYgVYZsz https://t.co/s0m0tpQMDH https://t.co/Z3WryKZr0l 🐣learning/earning while helping others ❤️making software, storytelling videos 🔙alibaba @thoughtworks

avatar for 吕立青_JimmyLv (🐣, 🐣) 2𐃏25 | building bibigpt.co
吕立青_JimmyLv (🐣, 🐣) 2𐃏25 | building bibigpt.co
Tue Nov 04 11:17:41
https://t.co/fXLdLkAV2s

https://t.co/fXLdLkAV2s

codegen @mistralai, husband

avatar for Q
Q
Tue Nov 04 11:17:22
mistral’s applied ai team is hiring a lot, all profiles (SWEs, MLEs, scientists, etc.) welcome

come tackle subjects like physical AI, time series, material sciences, cybersecurity etc. with a cracked team

positions are around the globe with remote available (!)

link below

mistral’s applied ai team is hiring a lot, all profiles (SWEs, MLEs, scientists, etc.) welcome come tackle subjects like physical AI, time series, material sciences, cybersecurity etc. with a cracked team positions are around the globe with remote available (!) link below

https://t.co/fXLdLkAV2s

avatar for Q
Q
Tue Nov 04 11:17:22
恭喜恭喜,真的是动手去做了,才会有后续。

恭喜恭喜,真的是动手去做了,才会有后续。

哥飞,出海鼓励师,SEO爱好者,Adsense玩家,出海AI工具方向创业者。 同名公众号写了五百多篇出海搞流量免费教程文章。

avatar for 哥飞
哥飞
Tue Nov 04 11:14:19
项目并非任务的简单堆砌 —— 当前 AI 在自动化复杂工作时仍有核心瓶颈:AI 虽能处理单个任务,却难以驾驭整个项目。

作者 @snewmanpv 是 Google Docs 创始人,他以软件工程为切入点,强调项目管理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质疑一些“短期 AGI 时间线”论调——即 AI 一旦掌握月级任务,就能轻松扩展到年级规模。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和逻辑分析,客观剖析 AI 的差距,提醒我们高估 AI “填补空白”的速度。

核心论点:项目不是任务的“乐高积木”
作者开篇指出,评估 AI 能力时,人们常将工作拆解为“任务清单”(如编码、调试),但这是一种简化思维。现实中,任务间边界模糊,信息会“渗透”:完成一个子任务时,你不仅产出代码,还会积累对问题、代码库或数据的新洞见。这些“副产品”可能在后续任务中发酵,推动整体策略调整。如果将子任务分配给独立的 AI 智能体,并在完成后丢弃其“记忆”,这种学习链条就会断裂,导致 AI 难以形成连贯的进步。

作者引用放射科医生为例:他们不只解读图像,还需与患者和同事沟通——这些“模糊”活动无法简单拆分。同样,在软件工程中,项目管理依赖高层次技能,如持续适应和跨任务洞察,这些在任务清单中鲜有体现,却对成功至关重要。

对比案例:从小项目到巨兽的跃迁
为阐明观点,作者分享两段经历,突出规模带来的质变:

· 小项目:Writely 原型(约1人年)
  2005年,作者与两位伙伴用4个月敲定 Google Docs 的前身 Writely。这是个“即兴”过程:快速搭建服务器、UI 和同步机制,问题来了就修。整个系统易于脑中把握,无需长远规划,更多靠“直觉”和即时应对。虽有技术挑战(如浏览器兼容),但整体像“热身赛”——无需系统性工具或经验积累。

· 大项目:Scalyr 系统(约100人年)  
  2011年起,作者领导数十人团队,用10年构建日志分析平台 Scalyr,用于诊断复杂 Web 应用的故障。这要求全新技能:  
  · 系统性问题解决:不止逐个修 bug,而是识别模式,一次性消除整类问题(如服务器协调故障)。这依赖多年经验和判断力。  
  · 战略规划:中途遇客户流失等危机,团队需重塑方向——评估架构、分解步骤、验证假设、及早纠偏。这像“指挥交响乐”,而非单人独奏。  
  · 性能诊断:在千服务器间瞬时分发任务,需精选关键数据点监控,避免信息过载。  

作者强调:小项目的“智能体技能”(如任务分解、纠错)在大项目中往往失效,甚至成障碍。Writely 的“即兴”在 Scalyr 会酿成灾难。

AI 的“升级门槛”:超出当前范式的认知技能
文章借用管理学概念“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带你到此的技能,无法带你更远),论证 AI 进步曲线并非线性。当前 AI(如 Claude Code)擅长短期任务,但扩展到大项目需“深层认知”:  
· 上下文管理:大项目生成海量细节,AI 须筛选相关信息,而非淹没其中。  
· 持续学习与适应:资深工程师会“定制”技能,针对项目痛点优化代码和调试习惯—— AI 的“一次性”训练难以模拟这种积累。  
· 元认知:不止执行,还需反思流程、预测瓶颈、迭代方法。作者引用 AI 研究员 Nathan Lambert 的观察:现代训练管道从简单几步,演变为多团队协调的复杂网络,需“预判风险”的领导力。  

这些技能非“通用智能体”,而是领域特定、经验铸就。AI 掌握1年项目时,100人年规模仍遥远。

结论与启发:自动化需等待“AI 领导者”
作者重申:真正影响力的软件工程项目(如 Google Docs 的演化)往往从小起步,却需巨量投入。任务级自动化只是起点;全自动化需 AI 独立领导百人年项目。这挑战了“AI 能力曲线向上弯曲、即将爆发”的乐观图景——历史经验显示,规模跃升需全新 R&D,而非简单缩放。

文章地址

项目并非任务的简单堆砌 —— 当前 AI 在自动化复杂工作时仍有核心瓶颈:AI 虽能处理单个任务,却难以驾驭整个项目。 作者 @snewmanpv 是 Google Docs 创始人,他以软件工程为切入点,强调项目管理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质疑一些“短期 AGI 时间线”论调——即 AI 一旦掌握月级任务,就能轻松扩展到年级规模。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和逻辑分析,客观剖析 AI 的差距,提醒我们高估 AI “填补空白”的速度。 核心论点:项目不是任务的“乐高积木” 作者开篇指出,评估 AI 能力时,人们常将工作拆解为“任务清单”(如编码、调试),但这是一种简化思维。现实中,任务间边界模糊,信息会“渗透”:完成一个子任务时,你不仅产出代码,还会积累对问题、代码库或数据的新洞见。这些“副产品”可能在后续任务中发酵,推动整体策略调整。如果将子任务分配给独立的 AI 智能体,并在完成后丢弃其“记忆”,这种学习链条就会断裂,导致 AI 难以形成连贯的进步。 作者引用放射科医生为例:他们不只解读图像,还需与患者和同事沟通——这些“模糊”活动无法简单拆分。同样,在软件工程中,项目管理依赖高层次技能,如持续适应和跨任务洞察,这些在任务清单中鲜有体现,却对成功至关重要。 对比案例:从小项目到巨兽的跃迁 为阐明观点,作者分享两段经历,突出规模带来的质变: · 小项目:Writely 原型(约1人年) 2005年,作者与两位伙伴用4个月敲定 Google Docs 的前身 Writely。这是个“即兴”过程:快速搭建服务器、UI 和同步机制,问题来了就修。整个系统易于脑中把握,无需长远规划,更多靠“直觉”和即时应对。虽有技术挑战(如浏览器兼容),但整体像“热身赛”——无需系统性工具或经验积累。 · 大项目:Scalyr 系统(约100人年) 2011年起,作者领导数十人团队,用10年构建日志分析平台 Scalyr,用于诊断复杂 Web 应用的故障。这要求全新技能: · 系统性问题解决:不止逐个修 bug,而是识别模式,一次性消除整类问题(如服务器协调故障)。这依赖多年经验和判断力。 · 战略规划:中途遇客户流失等危机,团队需重塑方向——评估架构、分解步骤、验证假设、及早纠偏。这像“指挥交响乐”,而非单人独奏。 · 性能诊断:在千服务器间瞬时分发任务,需精选关键数据点监控,避免信息过载。 作者强调:小项目的“智能体技能”(如任务分解、纠错)在大项目中往往失效,甚至成障碍。Writely 的“即兴”在 Scalyr 会酿成灾难。 AI 的“升级门槛”:超出当前范式的认知技能 文章借用管理学概念“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带你到此的技能,无法带你更远),论证 AI 进步曲线并非线性。当前 AI(如 Claude Code)擅长短期任务,但扩展到大项目需“深层认知”: · 上下文管理:大项目生成海量细节,AI 须筛选相关信息,而非淹没其中。 · 持续学习与适应:资深工程师会“定制”技能,针对项目痛点优化代码和调试习惯—— AI 的“一次性”训练难以模拟这种积累。 · 元认知:不止执行,还需反思流程、预测瓶颈、迭代方法。作者引用 AI 研究员 Nathan Lambert 的观察:现代训练管道从简单几步,演变为多团队协调的复杂网络,需“预判风险”的领导力。 这些技能非“通用智能体”,而是领域特定、经验铸就。AI 掌握1年项目时,100人年规模仍遥远。 结论与启发:自动化需等待“AI 领导者” 作者重申:真正影响力的软件工程项目(如 Google Docs 的演化)往往从小起步,却需巨量投入。任务级自动化只是起点;全自动化需 AI 独立领导百人年项目。这挑战了“AI 能力曲线向上弯曲、即将爆发”的乐观图景——历史经验显示,规模跃升需全新 R&D,而非简单缩放。 文章地址

专注 - Context Engineering, AI(Coding)Agents. 分享 - AI papers, apps and OSS. ex Microsoft MVP 合作 - 私信/邮箱:shaomeng@outlook.com 📢 公众号/小红书: AI 启蒙小伙伴 🔗 信息卡提示词 🔽

avatar for meng shao
meng shao
Tue Nov 04 11:12:53
Has anyone actually found that playing the keyword game is verifiably profitable?

How do you even know a certain change leads to a certain different outcome?

Has anyone actually found that playing the keyword game is verifiably profitable? How do you even know a certain change leads to a certain different outcome?

iOS Dev. Building an appropriately-priced Speechify. 🔈

avatar for Trent 🌱
Trent 🌱
Tue Nov 04 11:11:56
  • Previous
  • 1
  • More pages
  • 1056
  • 1057
  • 1058
  • More pages
  • 2127
  •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