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00 平庸的提示詞不僅導致平庸,甚至會導致錯誤 大模型本質是「Next Token Prediction」(下一個token預測)這個機製本身,確實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大模型本質上是一個機率補全機器。 “平庸的提示詞不僅導致平庸,甚至會導致錯誤” 1. 為什麼平庸的提示詞= 平庸的結果? ——原理:機率分佈的“平均數陷阱” 大模型是在海量資料(整個網路)上訓練的。在這個巨大的樣本空間: 平庸的內容(口水話、普通論壇回覆、淺顯的解釋)佔了80% 以上。 深刻、專業、極具洞察力的內容(頂尖論文、專家程式碼、深度分析)只佔極少數。 當你輸入一個平庸的、模糊的提示詞(例如:「寫個貪吃蛇代碼」),模型會基於「Next Token Prediction」去尋找在訓練資料中出現機率最大的接龍方式。 結果: 它會給你一個「最常見」的答案。也就是網路上隨處可見的、平平無奇的、甚至可能包含常見錯誤的普通代碼。它在模仿“大眾水平”。 結論: 如果不施加外力,模型總是傾向於「迴歸平均值」。 平庸的提示詞,就是讓模型在「大眾區」衝浪。 2. 為什麼「專家」寫的提示詞比較好? ——原理:限定機率空間的搜尋範圍這裡的“專家”,指的不僅僅是人,而是提示詞中包含的“資訊密度”和“專業術語”。 當你在提示詞中使用了專家的行話(Jargon)、思考框架或特定的程式碼範式時,你實際上是在做一件事:剪枝(Pruning)。 範例A(平庸):“幫我優化這段程式碼。” 模型預測路徑: 包含了所有新手、中手、高手的「最佳化」建議,取平均值。 範例 B(專家):“請基於SOLID 原則重構此程式碼,消除副作用,並使用函數式程式設計範式提升可讀性。” 模型預測路徑: SOLID、副作用、函數式程式設計這些Token 出現後,模型預測下一個Token 時,會自動屏蔽掉那些「低水準論壇」的資料權重。它被迫進入了「由高級工程師編寫的高品質程式碼庫」這個狹窄但高品質的機率空間。 結論: 高品質的提示詞,本質上是在鎖定高品質的訓練資料區域。 你必須表現得像個專家,模型才會用專家的口吻回應你。 3. "Next Token Predict" 給我們的三個核心建議 基於這個機制,我們可以推導出三個具體的行動指南: A. 上下文即命運(Context is Destiny) 模型無法憑空產生高品質內容,它只能「續寫」高品質內容。 建議: 如果你希望結果是嚴謹的,你的Prompt 就不能有語病和錯字(至少錯字不會引起歧義)。如果你希望程式碼是優雅的,你提供的Few-shot(少樣本範例)必須是優雅的。你輸入的每一個Token,都在為下一個Token 投票。 B. 明確的約束> 開放的自由 因為預測是機率性的,開放式問題會導致模型發散到機率最高的「廢話」。 建議: 不要問“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而要說“請列出3 個方案,並按'實施難度'和'預期收益'構建對比表格”。你需要為預測路徑修建「護欄」。 C. 提示詞需要「預熱」 (Priming) 預測需要依據。如果前文是一片空白,預測就是隨機的。 建議: 提問前,先給模型設定Persona(人設)和Context(背景)。 Bad: “解釋量子力學。” Good: “你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教授,正在給大一新生講課。請用通俗易懂的類比,解釋量子力學。” -> 這實際上是讓模型去預測“如果費曼教授在講課,他下一句會說什麼”。 總結 Prompt Engineering 的本質,就是透過精心設計的輸入序列,以此來操縱模型的機率分佈,使其輸出落在我們期望的高品質區間內。 平庸的提示詞= 觸發大概率的、平庸的訓練資料迴響。 專業的提示詞= 強行激活模型深層記憶中那1% 的精華數據。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高階的Prompt 技巧(如CoT 思維鏈、Few-Shot)都在試圖模擬人類專家的思考過程——以此來誘導模型產生類似專家的預測軌跡。 所以, 提示詞工程本身其實不完全是「溝通」而是「結陣法」, 大家需要的也不是「關注提示詞本身」,而是適當的去學習「某個領域」溝通方案, 這樣才能更好的激活大模型的最佳輸出 稍微懂一些程式設計的人, 簡短的提示詞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稍微懂文案的人, 用差一些的模型都能獲得T0 模型的效果, 大模型也需要指明方向. ------ 開知識星球了,加入星球你會獲得 1. 一次1對1 高強度手摸手指導/諮詢。之前接過產品負責人/未使用ai 的pro coder / 小白用戶的諮詢,聊過都覺得蠻好,甚至後來還加了鐘,僅限前一百名 2. 社群獨家乾貨,更有系統,更深入 3. 專屬會員群,互幫互助,暢聊AI,無限進步 4. 每週答疑,本人解答
最近在規劃新的內容, 月底漲價到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