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Claude Code 建構公司:三位YC 創業家的實踐 Claude 官方博客,聚焦於「智慧體式編碼」工具如何重塑新創公司開發流程。以YC 三家新創公司——HumanLayer(F24)、Ambral(W25)和Vulcan Technologies(S25 )——為案例,展示了Claude Code 如何將從概念到程式碼提交的開發週期從數週壓縮至數小時。 核心觀點:智能體編碼的變革力量 Claude Code 等智慧體式工具將AI 從輔助角色轉為“合作者”,幫助新創團隊應對資源有限的痛點。它支援終端內無縫工作流程,包括研究、規劃和實現階段,使用如Opus 4.1(擅長研究與規劃)和Sonnet 4.5(專注於建構)等模型。關鍵在於「情境工程」:開發者需精心管理提示,避免情境污染),並監控智能體行為以及早期介入錯誤。文章指出,這種方法不僅加速原型開發,也催生新組織挑戰,如團隊協作優化。 三個案例:從概念到落地的實踐 1. HumanLayer @humanlayer_dev 創辦人Dexter Horthy 最初開發SQL 智能體,但因AI 存取敏感操作的風險而轉向人類-AI 協作平台。他們透過Slack 整合人工審批,快速建造MVP,並獲YC F24 入營。團隊率先提出「情境工程」概念,並在2025 年4 月發佈病毒式傳播的「12 因素智能體」指南。 Claude Code 是其核心工具,用於開發CodeLayer——一個支援並行智能體會話的系統,利用工作樹和工作節點擴展AI 工程團隊。 Horthy 直言:「我們幾乎所有程式碼都用Claude Code 寫成。」這讓一週的活兒在7 小時內完成,但也揭露了生產力激增後的協作難題。 2. Ambral @ambral_ai Jack Stettner 和Sam Brickman 創立此公司,協助B2B 企業透過AI 維持客戶親密度。它從Slack、會議記錄等碎片資料中建模帳戶,實現一對一管理。身為獨行工程師,Stettner 依賴Claude Code 和Claude 智能體SDK 建構子智能體工作流程:Opus 4.1 處理平行子智能體研究,Sonnet 4.5 負責實作。產品本身也鏡像此設計,使用子智能體針對不同資料類型。他讚揚Anthropic 模型在工具使用上的領先:“這直接轉化為編碼優勢。”受HumanLayer 啟發,他們強調分階段會話:“別讓Claude 在規劃時同時做研究。” 3. Vulcan Technologies @vulcantechteam 非技術背景的Tanner Jones 和Aleksander Mekhanik 建構了維吉尼亞州政府的監管分析工具,最初以早期Claude 原型,後來全面轉向Claude Code。該工具幫助降低房價2.4 萬美元/戶,並每年節省數十億美元,至2025 年5 月贏得合同,推動Executive Order 51 要求所有監管使用智能體式AI 審查。公司獲1,100 萬美元種子輪。 Jones 分享:“如果你懂語言和批判性思維,就能用好Claude Code——人文背景可能更有優勢。”他們視Claude Code 為“同事”,隨時需要監督以防失誤。 技術洞見與最佳實踐文章穿插實用建議:使用獨立會話避免上下文交叉;子智能體可並行處理任務,如數據檢索或推理;始終“手指扣在扳機上”,隨時中斷異常行為。創辦人共識是,Claude Code 放大結構化思維的價值,但需人類監督以確保品質。 Ambral 的多模型委託和HumanLayer 的平行擴展是典型示例,證明工具在原型到規模化的適用性。 部落格地址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