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0-1歲的新創公司合夥人(145):本分與激進的統一-隔絕外在噪音 大家好,我是hjobleap.cn小九。 「本分不是老好人,不是慢吞吞。本分是回歸事物的本質。 如果業務的本質要求你必須在三個月內透過燒錢建立規模效應,否則就會死,那麼『瘋狂燒錢』就是你的本分。 不敢燒錢,反而是失職。 」 —— 對「本分」的辯證解讀 在出海創業的浪潮中,創辦人每天都會被各類外部噪音包圍:競爭對手發公關稿抹黑、海外媒體質疑商業模式、投資人不滿增長速度、股價波動引發焦慮……而多數公司的失敗,恰恰源於對這些噪音的**“過度反應”**——因對手降價而盲目跟風降價,因媒體批評而打亂既定策略,最終在調整既定策略中。 而「本分」哲學,本質上是一套能幫企業在激進擴張中保持核心冷靜的高強度心理隔離系統。它看似與「激進」相悖——在不少人認知中,「本分」意味著老實、保守甚至軟弱,但現實中,部分以「本分」為經營原則的出海企業(如部分電商平台),卻展現出極強的進攻性、極快的擴張速度與激進的市場策略。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核心邏輯在於:極致的本分,恰恰能推導出極致的激進。 1. 什麼是「本分」? (定義篇) 對「本分」的經典定義是**「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貫穿企業經營的每一個實操環節,具體可拆解為三個核心原則: 不佔人便宜:即便規則允許,也不透過損害合作夥伴或用戶利益獲取短期收益——長期來看,這種「便宜」終會以口碑崩塌、合作破裂等形式「還回去」。 不緊盯競爭對手:若將注意力聚焦在對手,企業策略會逐漸被對手牽引,最終失去自身特色;真正的本分,是把目光鎖定在用戶需求上,以用戶價值為核心製定決策。 隔絕外部評價幹擾:企業的價值不取決於媒體的誇讚或批評,而在於是否創造了真實的社會價值(如為用戶降低成本、為行業提升效率)——外部評價只是結果,而非判斷自身好壞的標準。 2. 為什麼「本分」會導致「激進」? (邏輯篇) 不少投資人會困惑:為何講究「本分」的企業,會做出「超級盃廣告投放」「全網行銷轟炸」這類激進動作?答案藏在業務本質的邏輯推演中: 若企業的商業模式屬於「雙邊市場網路效應」(如電商平台,需同時連結消費者與商家,雙方數量越多、平台價值越大),其核心生存法則就是**「速度」與「規模」**-若追求「穩妥」慢慢擴張,不僅無法節省成本,還會因達不到「臨界質量」(平台能自我循環的使用者/商家規模)導致所有前期成長, 由此可得出結論:在這類模式下,猶豫不決才是最大的「不本分」。若已通過邏輯驗證“只要規模達標就能實現盈利”,那麼早期“All-in”投入資源搶佔規模,就是對公司、股東、員工最負責任的“本分”行為。 例如部分出海電商平檯面對「燒錢過多」的質疑時,始終保持策略定力——其核心邏輯是:只要用戶生命週期價值(LTV)大於獲客成本(CAC),「燒錢」就不是浪費,而是**「現金換用戶」的資產置換**,是符合業務本質的本分選擇。 3. 面對黑公關與監管噪音:「他強任他強」的應對邏輯中國企業出海,難免遭遇地緣政治摩擦、隱私監管審查、競爭對手抹黑等問題。多數創始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反擊辯解”“打口水仗”,但實踐“本分”的企業,往往選擇**“閉嘴、改進、聚焦業務”** 的路徑: 用行動替代辯解:若媒體批評商品品質差,不糾結“初衷是為用戶提供低價產品”,而是直接優化供應鏈、建立供應商罰款機制;若競爭對手遊說海外政府施壓,不通過社交平台“喊冤”,而是組建專業律師團隊,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合規問題。 不隨外部噪音起舞:部分出海電商平台曾因低價策略、物流時效等問題引發海外爭議,但幾乎看不到其高管公開「回應爭議」——團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優化物流鏈路(如降低空運成本、建立海外倉)、提升商品品控上。背後的邏輯很清晰:消費者既健忘又誠實,只要產品真的“質優價廉”,即便有短期批評,最終仍會選擇下單。 4. 內部觀點的「本分」:反內耗的管理工具對0-1階段的新創團隊而言,「本分」還是一套能減少內耗的高效管理原則,核心體現在**「求責於己」** 上: 不向外歸因:當業績不達標時,“本分”的態度不是抱怨“市場環境差”“流量平台算法變了”“對手手段太激進”,而是從內部找問題——比如“我們的營銷素材沒抓住用戶痛點”“選品邏輯偏離了目標市場需求”。 承諾必兌現:對合夥人來說,「本分」意味著不做沒把握的承諾,一旦承諾就必須落實。在積極擴張中,最危險的行為是「為完成KPI造假數據」——這會擊穿團隊信任底線,比短期績效不達標更傷公司。 5. 「本分+激進」如何協助融資? 在面對投資人時,「本分+積極」的組合氣質反而更具說服力,這與一般創辦人的融資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一般創辦人:多會誇大未來預期(如「我們會打敗XX對手」),但對風險避而不談,眼神閃爍,核心關注點落在「對抗對手」上。 實踐本分的創辦人:會坦誠告知投資人當前的風險(如「未來6個月仍會虧損」「合規成本可能超預期」),但同時能清楚拆解「為什麼虧損」「何時能扭虧」-因為他們透過邏輯推演看到了**「確定性的終局」**(如「規模達標後利潤率可達XX%」)。 投資人真正擔心的不是“企業虧錢”,而是“創辦人不知道為什麼虧錢”。當創辦人用理性(本分)解釋「為何必須激進投入」(如「現在不搶佔規模,明年就會被對手擠壓出局」)時,反而會讓投資人感受到策略的確定性,從而建立信任。 本章總結在噪音密集的行動互聯網時代,「鈍感力」(對外部幹擾的免疫力) 是新創企業的稀缺能力。實踐“本分”,本質上是讓企業擺脫“被外部評價定義”的困境——不因讚美而自視“天才”,不因批評而自認“失敗者”。 最終,「本分」與「激進」的統一,指向的是同一種邏輯:所有決策不依賴情緒或外界聲音,只聽從業務本質的數學與邏輯推導——這才是0-1階段新創公司穿越週期、實現突破的核心支撐。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