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週我一直在深入研究 Factory CLI 和 Codex CLI。我認為它們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如下: ## 工廠 - 精簡工具呼叫。 Codex 工具呼叫會被堆疊起來,避免干擾。這樣既能保持系統流暢,又不會過度佔用終端資源,也不會讓使用者感到資訊過載。 - Shell 指令回應指示器。 Codex 執行指令時,會使用紅色/綠色指示器來顯示指令是否成功。而 Droid 則不同,我無法一眼看出結果。 - 可選擇顯示完整的補丁。 Codex 會顯示所有內容,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更改了哪些部分。我不喜歡截斷的輸出,即使有快捷鍵可以顯示完整內容。這樣我就不用費心思考或在 VS Code 中查看了。 - 顯示剩餘上下文。我知道 Factory 的目標是讓用戶無需關注上下文視窗。但我有自己的會話日誌記錄流程,而自動壓縮功能可能會幹擾該流程。 - 在代理程式運行結束後發送排隊的提示訊息。使用 Codex,我可以連續發送提示訊息,代理程式在運行完成之前不會看到這些提示。而使用 Factory,它會在每次工具呼叫後發送提示,這常常會導致代理程式中斷目前正在執行的任務。 用 Rust 重寫一遍。 ;) ## 法典 - 務必使用計劃工具。即使我讓它自動規劃,它也經常無法用計劃工具產生合適的任務清單。而使用 Factory,我總是能清楚知道哪些工作已經完成,哪些工作接下來要做(GPT-5.1 工作效率如此之低,這一點尤其重要!)。 - 新增 shell 拒絕清單選項。通常我會使用 `--yolo` 來避免頻繁的權限檢查。它一開始效果不錯,但有時也會失效。在 Factory 中,我可以設定 `Auto(low)`,然後為額外的命令設定允許列表,這樣既能保證安全,又不會過於頻繁。 - 內建後台指令。 Factory 剛剛添加了這個功能,Claude Code 也做得非常出色。只需將長時間運行的任務發送到後台,允許我查看/終止任務(如果需要),並授予代理存取日誌的權限。這樣我就不用為了開發、佇列等目的而開啟多個標籤頁了。 - 透過使用者介面新增 MCP。我總是得記住手動添加 MCP 的位置。 Factory 可以直接在使用者介面中幫我完成這些操作,甚至讓我搜尋並安裝常用的 MCP。 - “代理已完成”通知。 Codex 完成之後,我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需要從寫這篇文章中抽身出來,這樣我才能繼續發布我的應用程式! 您希望 Factory/Codex CLI 具備哪些功能?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