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推薦] mcp-use: 讓MCP「Code Mode」原生落地 傳統方式的三大痛點 1. 上下文膨脹:所有工具定義一次性載入到模型上下文中,即使許多工具目前任務不需要,也佔用token。 2. 順序執行開銷大:批次操作(如重命名100 個檔案)需要模型重複呼叫工具、等待結果、再呼叫下一次,耗時長、成本高。 3. 模型更擅長寫程式碼而非直接呼叫工具:LLM 產生循環、條件判斷等邏輯時,寫Python 程式碼遠比反覆tool calling 更自然有效率。 Code Mode 的解決方案 Anthropic 和Cloudflare 最近的兩篇部落格提出:讓模型不是直接呼叫工具,而是寫一段Python 程式碼,在受控環境中批次呼叫工具。 例如:重新命名資料夾內所有檔案→ 傳統方式需數十次工具呼叫;Code Mode 下,模型只需寫一個for 循環,一次執行完成。 優點:速度提升數十倍、token 消耗大幅降低、邏輯更靈活。 Anthropic 部落格: https://t.co/n9jcr8Sd9z Cloudflare 部落格: https://t.co/me46r7FwRO mcp-use 專案如何實作Code Mode Pietro 的團隊在他們的開源庫mcp-use 中快速實現了這項功能。 · 使用方式極簡:在建立MCPClient(config=config) 時啟用Code Mode。 · 用戶端會自動向模型暴露兩個特殊工具: 1. 用於動態發現可用MCP 伺服器和工具。 2. 用於執行程式碼(程式碼運行環境中,MCP 伺服器的SDK 已作為Python 模組導入,可直接呼叫)。 · 這完全符合MCP 協定精神,甚至利用了MCP 的標準化、認證和文件優勢,讓Code Mode 可以透過網路安全運作。 mcp-use GitHub 倉庫: https://t.co/YyR3ryEo6z Code Mode 功能文件: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開源推薦] mcp-use: 讓MCP「Code Mode」原生落地
傳統方式的三大痛點
1. 上下文膨脹:所有工具定義一次性載入到模型上下文中,即使許多工具目前任務不需要,也佔用token。
2. 順序執行開銷大:批次操作(如重命名](https://pbs.twimg.com/media/G6RnfobbUAAbmr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