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嗯啊」這類填充詞的最佳方法 在日常交流中,「嗯」「啊」「這個」「那個」這類填充詞常常不自覺地冒出來,很多人都覺得難以完全避免。 這些詞像說話時的“小雜音”,雖然聽起來可能只是口誤,卻會分散聽眾的注意力,也可能讓表達顯得不夠流暢自信。 最近,史丹佛大學的馬特亞伯拉罕(Matt Abrahams)在《Huberman Lab》播客中分享了一套實用方法,專門針對如何減少甚至消除這些「反射性」的填充詞,讓說話更清晰、更有力量。 他的核心想法是:把“被動反應”變成“主動控制”,透過刻意訓練讓大腦和語言習慣形成新的條件反射。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暫停代替填充」。當你感覺下一個詞還沒準備好時,與其隨便說個“嗯”,不如自然地停頓1-2秒。這短暫的停頓不僅不會讓對話中斷,反而會給聽眾留出思考空間,也能讓你有時間組織語言。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必須立刻接話,其實是對「沉默」的過度焦慮,試著接受這種停頓,反而會讓表達更從容。 其次,「提前規劃關鍵字」。說話前如果能簡單梳理核心觀點,例如用幾個關鍵字串聯思路,就不容易在表達中「卡殼」。就像寫文章先列提綱,說話前在腦中「過一遍」重點,能減少臨時找詞的慌亂,自然也就少了填充詞的機會。 另外,「錄音複盤」是關鍵。馬特建議,每天花5-10分鐘錄一段自己的講話(例如讀一篇短文、分享一個觀點),然後回聽,記錄下自己常出現的填充詞類型。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適應,但堅持觀察和分析,就能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語言習慣,針對性地調整。例如發現自己總是在轉換話題時說“然後”,就可以刻意用更自然的過渡詞,或者直接省略,讓邏輯更連貫。 還有一個小技巧,「放慢語速」。很多人緊張時會不自覺加快語速,導致思考跟不上語言,就容易用填充詞「緩衝」。試著放慢10%的語速,每個字都清晰發音,不僅能減少填充詞,還能讓語氣更沉穩,增強說服力。 其實,消除填充詞的本質,不是對語言“挑刺”,而是讓表達更貼近真實的思考節奏。就像張一鳴常說的“讓訊息流動更有效率”,清晰的表達也是一種“訊息效率”——當聽眾能專注於你的觀點,而不是被無關的語氣詞幹擾時,溝通的價值才能真正傳遞出去。 這些方法聽起來簡單,但需要耐心練習。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彆扭,甚至說不連貫,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當語言不再被「雜音」打斷,自信和表達力會自然提升。畢竟,最好的溝通,從來都是“想清楚,說明白”,而不是“說得快,沒漏洞”。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