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糧食貿易商近期採購了近百萬噸美國大豆,這項動作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知情人士透露,中糧集團安排了至少14船貨物,約84萬公噸,將在12月和1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和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碼頭裝運。 這是中國自今年1月以來最大規模的購買,也被認為是中美貿易協定達成後的重要進展。 消息公佈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月大豆期貨價格應聲上漲,創下2024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這對於陷入困境的美國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正面的訊號。畢竟,中國作為全球大豆進口量的主要國家,其採購動向對市場有重要影響。 然而,這次採購對中國買家來說,成本並不低。 貿易商估計,中糧為從美國運輸的大豆支付的溢價,比芝加哥期貨價格高出不少,遠高於從巴西進口的成本。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大豆仍面臨中國13%的進口關稅,而巴西和阿根廷的關稅只有3%。所以,中國在採購美國大豆時,需要權衡進口成本和貿易關係的考量。 其實,這次採購也是中美釜山貿易協定的一種實踐。根據協議,中國承諾在2025年最後兩個月購買至少1,200萬噸美國大豆,之後每年至少購買2,500萬噸。不過,目前協議還未正式簽署,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自協議宣布以來,運到中國的美國大豆只有23.2萬噸,進展相對緩慢。 中國重新採購美國大豆,對美國農民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從整體來看,2025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量可能還是會比2024年下降。在這段時間裡,巴西和阿根廷趁機搶佔了市場份額,尤其是巴西,在2025年初就創下了對華出口的新紀錄。 不過,美國農業部長對協議的履行表示有信心。她認為,只要協議正式簽署,雙方就能全速推進合作。對中美貿易關係來說,大豆貿易的恢復與發展,不僅關係到兩國農民的利益,也對全球大豆市場的穩定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這次中國採購美國大豆,既是對貿易協定的正面回應,也是市場供需關係調整的縮影。在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今天,這樣的貿易往來其實是在尋找一種平衡,既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也幫助其他國家的農民恢復生產。未來,隨著中美貿易協定的正式簽署與實施,希望有更多積極的合作出現,促進全球糧食市場的健康發展。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