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下,我基本上已經不再使用命令列工具(例如 Claude Code、Codex 等)了。現在,如果我想讓 AI 執行某些操作,我只需在當前文件的底部寫一條註釋,例如: // 將 parse_xyz 函數移至單獨的檔案中 然後我在 VIM 中按下空白鍵+輸入,其中: -g 選擇 gpt-5.1 - G seelcts gpt-5.1(高) - 我選擇雙子座-3 - 我選擇雙子座-3(高) -s 選擇 sonnet-3.5 - S 選擇 sonnet-3.5(高) - ... ETC ... 這將呼叫 refactor.ts 腳本,該腳本將合併以下內容: - 我目前正在編輯的文件 - 它導入的所有文件,遞歸地 合併成一個提示 然後,呼叫速度更快的模型來省略無關檔案。 這樣做是為了清理過時的上下文訊息,這在目前非常重要。 最後,呼叫一個速度較慢的模型來執行所需的重構,方法是省略一系列 `` 和 `` 指令。我的腳本會將這些命令應用到文件,然後停止。 沒有互動式循環,只有快速的請求/回應回合。 這涵蓋了我使用 Codex 等工具的 90% 的情況,而且速度至少快了 10 倍。我只需要找到依賴樹中最頂層的相關文件,在文件末尾寫上我想要做的註釋,然後按兩個鍵即可。 雙子座3尤其適合這種格局。 (我還聽說它在遊標和類似設備上的效果不太好) 當然,代理式程式設計的靈活性依然很棒,而且它能涵蓋更多場景,但速度太慢,不適合專門用於程式設計。等待 1 分鐘還可以接受,等待 30 分鐘就太影響工作了。另外,我也不擅長多工處理。所以,至少在 2025 年,當你坐在電腦前看著螢幕時,這種設定比命令列代理要好用得多。 如果你想試試,我已經把這個腳本以「refactor.ts」的名稱上傳到了victortaelin/ai-scripts目錄。它會替換掉原來的「holefill.ts」。可惜的是,目前它只支援類似C++的導入方式(例如「#include ...」),所以你需要修改它來支援你的程式語言…但我真心推薦你嘗試這個工作流程。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