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是一個關於如何在團隊或系統中提出問題、定位自我以及解決問題的精彩隱喻。 作者巧妙地透過兩句截然相反的諺語,探討了職場和生活中「特立獨行」的兩種不同結局。 以下是原文轉譯: 《吱吱作響的釘子,抑或突出的輪子》 作者:Prashanth Sadasivan 有兩句諺語描述了類似的行為,但結局卻截然相反,最終傳達的寓意也天差地別: > 「出頭的釘子挨錘打」 (註:源自日本諺語,意指槍打出頭鳥,強調合群) 對比 > 「會叫的輪子有油加」 (註:源自美國諺語,意指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強調表達需求) 這兩句話描述的都是同一個場景:在一個更大的結構或群體中,某個個體顯得格格不入,或者說有點「毛病」。但在第一種情況裡,這個不合拍的個體會被強行敲打回去,直到順從;而在另一種情況裡,它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隨後恢復正常運作。 這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我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耐人尋味。身為一個常常覺得自己無法融入群體,同時又很難開口表達需求的人,我覺得透過這兩個隱喻來審視處境,能學到很多東西。 釘子遠沒有輪子重要 想像一個書架,上面的釘子數量通常比輪子多出好幾個數量級。如果其中一個輪子壞了,想移動書架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但如果只是其中一根釘子變形了,你大可以忽略它,或者輕鬆換掉它。 當事情出現不對勁時,值得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提出嗎?還是說,提出問題只是為了顯得自己聰明,或是為了追求某種缺乏實用價值的「技術正確」? 同樣重要的是,在提出問題時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重要性——如果你是一百個零件中的一個(像釘子),那麼你提出的問題,肯定不如你是十個關鍵零件中的一個(像輪子)時那麼受重視。 明確訴求且警報適度vs. 無端拉響警報且毫無解釋 輪子的訴求很明確,它發出警報的方式也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吱吱作響雖然煩人,但不危險);相比之下,凸出來的釘子更危險,而針對這一“症狀”最明顯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它錘回去。 在提出問題時,適當地傳達緊迫感至關重要——既不能誇大,也不能低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當你指出問題時,應該同時提出明確的訴求,告訴大家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有些問題在徹底崩潰之前,唯一的症狀就是“釘子鬆動” 當然,我們也得為「釘子」說幾句公道話!例如,為什麼這顆釘子會凸出來?也許是因為書架上放了太重的東西? 有些時候,確實存在需要被指出的嚴重問題,但除了像「錘子」那樣粗暴的手段外,並沒有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這時,你不得不站出來,做那顆凸出來的「釘子」。雖然你幾乎肯定會被錘回去,或者被移除/替換,但如果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釘子凸出來,人們最終會開始審視整個結構的完整性出了什麼問題。 懂得何時指出問題,帶著方案來,並在關鍵時刻堅定立場 我喜歡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能夠提前發現問題,並透過提出正確問題來引發關注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更擅長分辨什麼時間該要求什麼,當我知道問題真的很嚴重時,能夠更加堅定。 我確實有點過度引申了「釘子」的比喻。這句話原本更多是關於社會從眾心理,而不是關於提出問題。但在某些方面,我認為從人群中“突出來”,往往也是一種以身作則、通過親身實踐來表達你認為事情應該有所改變的方式。 來源:
先想想: 釘子和輪子是誰在定義,你會被歸類成釘子還是輪子 x.com/eraera/status/… zz:@雨城春天: 我們可能在組織中既做過釘子,也做過輪子。我補充一個大前提是:只有在這個大組織真的想把書架往前推的時候,你才可能是個輪子。 不然,不管怎麼搞,可能都會是個釘子。還有一種情況是,書架地盤已經有了輪子,雖然品質很差但是組織絕對不能替換。所以,你這個輪子,再好也沒有用。還是成了一根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