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樸素卻深刻的道理:無法'定義'的東西,就談不上「改進」。 我們腦中那些一閃而過的念頭,心中勾勒的商業藍圖,還有總被拖延的計劃,在沒經過現實檢驗之前,都只是空想。就像畫了一張很美的圖紙,但若不親自去工地看看地質、材料和工人的實際情況,永遠不知道哪裡會出問題,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很多人害怕失敗,總是想著等「完美」了再行動。但真正的成功,往往是在不完美中跌跌撞撞走出來的。就像馬雲當年做阿里巴巴,一開始誰也不知道C2C模式能不能成,他自己也在不斷調整;張一鳴做字節跳動,從早期的內涵段子到後來的抖音,也是在一次次試錯中找到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所以,與其在腦中反覆打磨一個「完美」的方案,不如先把它拿出來,用現實去「敲打」它。就算只是踏出一小步,去做個小範圍測試,去聽聽別人的真實回饋,你都會發現新的可能。因為只有在和現實碰撞的過程中,那些模糊的想法才能變得清晰,那些看似可行的計畫才能找到真正的落地路徑。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