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差不多。不過在最基礎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之外,我更在意的是沿著候選人履歷表裡的專案一路深挖: 當時為什麼這麼設計?權衡點是什麼?評估過哪些替代方案?上線後有沒有被現實教育?有沒有因為這次踩坑而改變某個習慣? 這些比刷了多少題、記得多少API,都更能看出一個工程師的真實能力。 這種真實的經驗很難偽裝。 語言可以換,框架可以換,但有些東西真是換不了。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共 1 則推文 · 2025年11月17日 凌晨2:04
我也差不多。不過在最基礎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之外,我更在意的是沿著候選人履歷表裡的專案一路深挖: 當時為什麼這麼設計?權衡點是什麼?評估過哪些替代方案?上線後有沒有被現實教育?有沒有因為這次踩坑而改變某個習慣? 這些比刷了多少題、記得多少API,都更能看出一個工程師的真實能力。 這種真實的經驗很難偽裝。 語言可以換,框架可以換,但有些東西真是換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