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短片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和認知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TikTok、抖音、Instagram 這些短影片平台,正在悄悄改變人類的大腦。 🔎 71項研究👥 98,299名參與者🧠 分析了短視頻使用與「認知」和「心理健康」的關係 研究發現: - 短影片使用越多,整體認知程度越差 - 專注能力嚴重下降 - 自我調節能力顯著減弱 - 記憶能力也出現了下降 1.短影片與認知功能的關係 長期刷短影片會: - 刺激讓大腦習慣「快節奏」內容; - 當面對「慢節奏任務」(閱讀、學習)時,大腦容易分心; - 神經層面上,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與注意力網絡活化降低; - 大腦的「多巴胺獎勵系統」被反覆觸發→ 強化「即時滿足」模式; - 長期效果: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耐心下降、思考深度減弱。 重複刺激→ 大腦減敏→ 難以專注慢節奏任務; 被獎勵強化→ 越來越追求新鮮刺激; 如此反复,結果:認知系統變得浮躁、碎片化。 2、短片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短影片的「負面情緒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情緒調節失衡:個體依賴短影片緩解焦慮,卻陷入「短暫放鬆—長期焦慮」的循環; 社會比較強化:演算法傾向推送高刺激、高顏值、高成就內容,易誘發相對剝奪感。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機制與「多巴胺獎賞路徑過度活化」高度一致, 類似行為成癮模式中的「獎賞—強化—脫敏」過程。 情緒相關變項(焦慮、壓力、睡眠)受到的影響最大,導致焦慮、孤獨感嚴重上升,社交連結感下降、幸福感降低等。 同時也會破壞睡眠機制,睡前刷影片: 藍光抑制褪黑激素; 情緒刺激使大腦保持興奮; 入睡延遲、睡眠淺; 次日疲憊、情緒低落; 長期惡性循環:睡眠障礙↔ 焦慮↔ 情緒低落。 3.為什麼短影片影響心理健康? 🧩 1. 獎勵系統循環:多巴胺陷阱 每刷一條短視頻,大腦獎勵系統就分泌多巴胺; 形成「期待→ 獎勵→ 再期待」的循環; 長期刷影片的人會出現獎賞系統脫敏—— → 現實生活中的快樂變得「不夠刺激」。 🧩 2. 情緒依賴與焦慮循環 不刷影片時會出現「焦慮感」; 一刷影片→ 立刻緩解; 結果:焦慮- 刷影片- 暫時好轉- 更焦慮的循環。 🧩 3. 社交比較與情緒感染 短視頻演算法會放大「極端化」內容: 美女、豪華汽車、成功學、完美人生; 使用者在不自覺中進行比較→ 「別人比我好」 → 自尊心下降、焦慮上升; 同時,負面影片(痛苦、疾病、自我診斷類)可能誘發「同理焦慮」; 有研究發現TikTok 上的「心理症狀分享」影片導致青少年模仿出現「抽動症狀」【Olvera et al., 2021】。
研究也發現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 影響效果是相同的,這種影響不分年齡差異 並不是我們一直認為的"孩子更脆弱”,成年人也難倖免 詳細報告內容:https://t.co/FNMMzmf74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