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AI 會議記錄新創公司Fireflies 在推出「Talk to Fireflies」AI 會議助理應用程式後,正式拿到了10 億美元估值。聽起來很厲害,對吧? 但更傳奇的是:這家公司從頭到尾都是兩個“身無分文的年輕人”苦撐起來的——而他們口中號稱的“AI 轉錄服務”,一開始竟然完全靠他們親手打字完成。 Fireflies 的共同創辦人Sam Udotong 最近在LinkedIn 上自豪地爆料(Futurism 報導): “我們當時每月收100 美元訂閱費,但所謂的AI 其實就是兩個靠披薩過活的人類。” 他們告訴客戶:“我們有一個會加入會議並自動做筆記的AI。” 但真相是—— “實際上,是我和聯合創始人偷偷撥入會議室,一聲不吭,坐在那裡手寫筆記。” 他們會假裝自己是“Fred from Fireflies ai”,默默潛入會議,不說一句話,把全程記得一清二楚,然後在十分鐘後發給客戶。 靠這招,他們勉強賺到夠付每月750 美元房租的錢——那是在舊金山某個「只能算客廳角落」的小小居住空間。 也正是從那一刻起,他們決定:“好吧,我們該真的把這些流程自動化了。”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他們終於要開始做客戶以為已經做好的那件事──真正的AI 服務。 這種「假裝技術成熟,先把服務賣出去再慢慢補上(Fake it 'til you make it)」的做法聽起來很有創業精神,但評論區很多人並不認可。 自動化專家Umar Aftab 就說: “私自進入別人的會議室,這屬於侵犯隱私。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機器人,而不是一個不請自來的陌生人。這樣做會破壞信任,還有可能帶來法律風險。” 另一位網友更直接: “祝你們好運,等著被告。” 軟體工程師Mauricio Idarraga 則評論: “這看似是一個gritty 的創業奮鬥故事,但其實是極其魯莽、完全沒讀懂時代氛圍的行為。” 隨著這篇LinkedIn 貼文被越來越多媒體報道,不知道Fireflies 的早期客戶看到這一幕會是什麼反應。 估計不會太開心。 不過,也不是所有評論都在批評他們。 另一位創業者兼CEO 評論說: 「這是一個超級勵志的故事。黑子永遠都會存在。大多數人不了解從0 到1 的艱難,更不了解創業者一邊活下去一邊硬撐的狀態。最終你們的堅持得到了回報——你們改變了世界。” 也有人認為這是創業聖經裡的經典案例。 他們搬離了YC 創辦人Paul Graham 的名言:「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這在業界有個專有名詞,叫Concierge MVP。 Zappos 和Amazon 早年都這麼幹過,先用純人力把服務跑通,證明市場確實需要這個產品,然後再回頭去實現自動化和規模化。 但也有人認為很多人可能從一開始就曲解了「做無法規模化的事」這句話: > PG(保羅·格雷厄姆)所說的“做無法規模化的事”,是指為了構建真正的產品而付出的誠實努力: 例如與用戶交談、手動幫助用戶上手、手把手服務早期客戶,以便你能快速學習和迭代。 > > Fireflies 做的不是這個。這不是為了學習而做的體力活,這根本就是把詐欺當作一種商業模式。 > > 「不惜代價的成長」和「誤導客戶」之間有一條清晰的紅線。 Paul 的建議是關於“保持謙遜並貼近問題”,而“假裝人類是AI”則是“純粹的欺騙”。
Linkedin 討論:linkedin.com/feed/update/ur… Hackernews 討論: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344…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