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體驗TRAE SOLO 正式版,總結一點技巧(附完整可重現提示詞和源碼) 內容摘要:TRAE SOLO 模式評測,內含兩個有價值的經驗分享: 1. 如何借助SubAgent 控制MCP 工具上下文; 2. 在TRAE SOLO 模式下一次完成一個抓取網頁內容產生Markdown 的瀏覽器插件的提示詞 正文:🧵
過去一段時間,很多人在找TRAE SOLO 模式的邀請碼。現在SOLO 正式版已經針對TRAE國際版所有用戶全量上線了,SOLO Code和Waitlist都成為了歷史。 早在內測期間,我就有深入體驗過TRAE 的SOLO 模式,這兩天又重新測試了一下新的SOLO Coder,在模型能力上明顯有了大幅提升,這兩天還在限免,推薦沒有用過的朋友去試用一下。 什麼是TRAE 的SOLO 模式? 簡單來說,你可以理解為Claude Code / Codex CLI 的程式碼編輯器版本。 它不再是黑乎乎的命令列窗口,而是友好的App 介面。你可以方便地輸入和修改提示詞、貼上圖片、配置MCP 工具(各種外部能力),並且可以在Agent 執行時實時看到代碼變更、實時預覽結果,隨時可以終止並輸入新的提示詞。 按照官方的話說是: 「SOLO 正式版的核心定位是「The Resoponsive Coding Agent」(響應式編碼特工),在高度自動化的同時能做到即時有感知(Responsive Review)、隨時可掌握(Responsive Context)、多任務並行(Responsive Multi-Agent)。 」 SOLO 正式版瞄準的是從1 到100 的複雜任務,例如一個單獨的開源項目,或根據已有項目做1-100 的重構和迭代。 功能亮點 在聊功能更新前,我先分享兩個在內測和新版使用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兩個亮點。 真正打通「行動➔ 驗證」的閉環 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很多AI Agent 只會“收集上下文-> 採取行動”,但它並不知道自己做得很好。 比如說,你只讓AI 寫一段程式碼,這段程式碼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但如果你給AI 幾個測試數據,告訴它寫完程式碼用這幾條數據驗證一下,AI 就能根據錯誤訊息去修復,直到通過所有驗證。 對Agent 來說,打通收集上下文-> 採取行動-> 驗證結果的循環非常重要。 SOLO 模式就在嘗試打通這個循環。例如我在使用Codex 時,一個在瀏覽器測試遇到的錯誤,需要重複複製貼上回Agent。而SOLO 模式內建瀏覽器,可以即時「看到」網頁運行情況,這樣它就能根據網頁錯誤訊息,自行修正程式碼,直到解決問題,不需要太多人工幹預。
SubAgent:上下文管理的神器 另一個亮點就是SubAgent 支援很好。 SubAgent 不只是可以把一些特定功能(例如測試、系統設計等)交給專門的Agent 去做,就好像你有了一個專業團隊,更可以幫你做好上下文工程,讓上下文更精簡。 舉個例子,你給TRAE 增加Chrome Dev Tools 的MCP,它就能幫你截圖、分析控制台日誌。但MCP 工具有個問題——會佔用大量的上下文視窗。 這裡有個技巧:你可以把MCP 工具用一個SubAgent 包起來。 當你需要用這個MCP 時,優先呼叫這個SubAgent。這樣,MCP 操作過程中的所有上下文都整合在這個SubAgent 中,而不會佔用主Agent 的上下文空間。 TRAE 對SubAgent 的UI 支援做的挺好,配合「Smart Generate」可以很方便地添加。 在讓Agent 執行任務時,可以在提示詞中明確要求它使用創建好的SubAgent,比如說我創建了一個叫webpage-analyzer 的SubAgent,我就可以這麼提示: 請使用「webpage-analyzer」 SubAgent 分析目前網頁,對照我上傳的參考圖,找出差異,修復樣式問題,並且在每次完成更新後再使用「webpage-analyzer」 SubAgent 截圖分析,直到和參考圖一致為止。 你可以看到,雖然它反覆呼叫了MCP 做了很多分析,但幾乎沒佔用主Agent 多少上下文空間,只是在分析完成後把分析結果傳給主Agent。 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利用了上下文空間,還進一步打通了「行動-> 驗證」的循環,讓Agent 可以自己去驗證自己改進。 (唯一的小問題是現在MCP 呼叫還經常需要手動確認) 另外TRAE 還有幾個之前就有的我蠻喜歡的功能: - Figma 支援很好:內建了Figma 瀏覽器,可以直接將Figma 設計稿加入到上下文中,不需要Figma 高級會員,就可以極高的還原Figma 設計稿,包括設計稿中的svg 和樣式。 - 聲音提醒:很實用,任務完成了可以馬上知道,隨時去檢查繼續下一步操作。
正式版,帶來了哪些更新? 這次更新的正式版,有幾個主要升級: 1. Plan 模式這個是Claude Code 很受歡迎的一個功能。在執行複雜任務之前,Agent 可以先做計劃,讓你人工反覆審查調整,滿意後再執行,確保任務不走樣。 2. SOLO Coder + SubAgent SOLO Coder 給我的感覺就是比之前SOLO Builder 要「聰明」不少,做事更穩也更快了。 SubAgent 的支援(上面提到了)也是個很有意義的更新。 3. 多工並行現在SOLO 模式下,左側可以看到已執行和正在執行的任務,可以像Codex Web 一樣同時啟動多個任務(最好配合git worktree 做好程式碼管理)。 4. 上下文壓縮這兩天大量使用SOLO 模式過程中,我發現Context 的使用控制的還蠻不錯,這對於確保生成品質還蠻重要。 5. Diffview Diffview 則可以讓你即時看到Agent 的程式碼更新狀況。 能看到TRAE 團隊在模型和產品層面都一直有進步。
實戰案例:用SOLO Coder 打造一個「網頁轉Markdown」瀏覽器插件 除了做網站,我日常寫的小工具就是瀏覽器外掛。這幾天我嘗試用TRAE SOLO 模式寫了一個把網頁內容抓成Markdown 的小插件,就很方便。 我在使用TRAE 這種Coding Agent 寫入瀏覽器插件時也累積了一些經驗技巧: - 使用框架: 最好使用wxt 這樣專為瀏覽器插件打造的框架,可以節省許多從頭開始建造的時間。 - 從Example 開始: 不要直接讓Agent 從頭創建,因為Agent 的訓練時間相對比較早,很多函式庫更新又很頻繁。這個WXT + React + Tailwind + Shadcn 的專案就很合適:https://t.co/RF9Q0SAZlH - 先Plan 後執行: 我習慣了先讓SOLO幫我計畫再執行,不要急著讓Agent 直接動手寫程式碼。 - 人工回饋: 因為像瀏覽器插件Agent 不能直接幫你存取調試,所以需要你自己測試,並且把錯誤結果貼給Agent。 這是我當初實現時用到的提示詞,有興趣你也可以試試看: --- 提示詞開始--- 請幫我實作一個瀏覽器插件,點開後,可以抓取目前網頁的:標題、連結、網頁內容為Markdown,參考截圖(註:配圖2)。 - 最大尺寸400x600 - TItle 最多顯示一行(超長的顯示省略號) - Properties 內的Meta 資訊最多顯示為1行(超長的顯示省略號) - 顯示網頁內容Markdown部分撐滿剩餘空間,內容太長可以捲動 - 下面有個複製按鈕,點擊後可以複製為完整Markdown內容(title+content+source url) - 注意確保外掛程式有正確的網頁存取權限,能存取網頁內容 技術棧: - wxt:插件框架 - Tailwindcss + shadcn ui: UI - 請直接下載這個範例專案(https://t.co/RF9Q0SAZlH) 開始,注意是wxt-dev/examples/tree/main/examples/react-shadcn 這個目錄下的完整內容,不需要其他無關內容 --- 提示詞結束--- 有了SOLO 正式版之後,我把這個提示詞用SOLO Coder 重新做了一遍,遇到的錯誤明顯少了,生成速度也快了一些。 開啟Plan 模式後,它會先制定計劃,最好人工Review 一下計劃有沒有問題,沒問題再開始執行。 第一次可能會失敗,把結果送回去讓它修復。大概需要反覆迭代幾次,就可以得到結果了。 如果完成後你不知道怎麼用,還可以問Agent 怎麼發佈、使用,或乾脆讓它寫成文件。 這個用TRAE SOLO 模式打造的小專案已經發佈到了GitHub:
最後:我的幾點看法 SOLO 模式整體用下來,對於不太習慣用cli 模式的來說,應該會方便很多: - 可以方便的輸入和編輯提示詞、貼上圖片。 - 可以隨時用滑鼠停止、切換模式。 - DiffView 可以方便看程式碼更新,Browser 可以即時看到網頁效果。 對於習慣了用cli 模式的,這些優點倒沒有那麼明顯,但能和瀏覽器連動對於做網頁應用來說還是方便很多。 最後聊聊計費,TRAE 在Token 用量上還挺慷慨的。近期SOLO 改成了採用基於Token 消耗的計費方式,折算為快速問答次數(Fast Request)從會員套餐中扣減。每輪對話結束後,IDE 內對話方塊底部和TRAE 官網的Usage 頁面將清楚顯示本次消耗詳情。 推薦大家去試試,尤其是可以試試我上面提到的SubAgent 的用法,或是參考我上面分享的提示詞,自己寫一個瀏覽器外掛來試試。 TRAE國際版官網:https://t.co/rF5s0uF53p https://t.co/wQXKquMgq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