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討論貼下面一些回帖也很有價值的,以下是我用AI 幫忙提煉的,提示詞一會放評論: --- 今天,Reddit 社區被一個「反思貼文」點燃了。一位自稱連續失敗了8 個“副業項目”(Side Projects)的開發者發帖自問:“為什麼我們大多數獨立黑客都窮得叮噹響?” 他的「靶」——也就是這篇引發熱議的原文——觀點極度辛辣: > 「我們都在為彼此製造工具。這就是問題所在。 > > 刷刷那些獨立駭客的動態,你會發現全是登陸頁建立器、推文計時器、AI Logo 產生器…而這些產品的目標客戶,是其他試圖逃離日常工作的獨立駭客。 > > 這就像一群飢餓的人,開了一堆只服務彼此的餐廳。 > > 真正的錢,在那些'無聊'的行業裡。那些人(水管工、牙醫、用紙質發票的花店老闆)甚至不知道'技術棧'是什麼。他們有價值連城的問題,但沒人為他們開發,因為這事發到推特上不夠'性感'。 > > 我花了兩年時間追逐'發布下一個SaaS'的多巴胺。然後我聽說有個人,靠給汽車經銷商做日程管理軟體,每月入4 萬美元。他沒有推特粉絲,也不搞'公開構建'(Building in Public)。他只是……為有錢人解決了真問題。 > > 我們是否都在'過家家'(LARPing,角色扮演),假裝是企業家,實際上卻在做一些沒人需要的生產力工具? 」 這篇貼文直白、戳心,幾乎瞬間引爆了討論。社群的反應非常複雜:有人拍手叫絕,有人激烈反對,但更多的是「老兵」們在分享更深層的洞見。 我為你提煉了這場討論的三個核心焦點。 焦點一:「公開建構」的多巴胺陷阱 原文「過家家」(LARPing)這個詞,顯然刺痛了許多人,但也獲得了最高讚的共鳴。 社群普遍同意,問題的根源甚至比「選錯市場」更深。一位評論者(u/SyllabubStock9858)的分析一針見血:「公開建構」(Build in Public)這種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個陷阱。 當代獨立駭客的「標準劇本」——在Product Hunt 上發布、在推特上分享MRR(月度經常性收入)——整套流程都是為了「社群媒體參與度」而優化的,而不是為了「獲利」。 這帶來一個致命後果:你選擇的目標客戶,是這個「生態位」裡最糟糕的客戶群──也就是其他的獨立駭客。 這個群體有什麼特色?社區總結為:「技術上精明,想法巨多,兜裡沒錢」(technically savvy, idea-rich, and cash-poor)。 你向他們推銷一個「AI Logo 生成器」?他們會心想:「這東西我花一個週末用API 也能做出來。」他們是最難取悅、最不願意付費,卻又最樂於在你的留言區指點江山的一群人。而「公開建造」的快感,讓你誤以為這些「參與」就是「市場」。 焦點二:「無聊」產業,說來容易做來難 既然「內捲」行不通,那麼轉向原文作者推崇的「無聊」產業(如牙醫、水管工)就不是就行了? 社區的「老兵」們立刻潑了冷水:沒那麼簡單。 問題不在於“性感”,而在於“認知”。一位開發者(u/dukesb89)反駁說:「我們之所以為獨立駭客開發工具,是因為我們理解獨立駭客的問題。」這個「解決自己的問題」是YC 孵化器推崇的第一原則。 但反過來,你有幾個朋友是牙醫?你知道汽車經銷商的核心痛點是什麼嗎? - 門檻是「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這是多條高讚評論共同指出的。你一個開發者,根本不知道牙醫診所的排班系統和計費流程有多反人類。 - 門檻是「客戶驗證」:另一位評論者(u/valaquer)指出,去和這些「無聊」行業的人聊,驗證成本極高。你以為他們需要自動化,他們可能覺得紙本發票挺好用。一位在印度嘗試的開發者(u/No-Strain-5106)就分享了慘痛經歷:藥店老闆寧可用25 年前的老軟體,也不願更新,因為「能用就行」。 - 門檻是「信任」:這些產業的人不會上Product Hunt。你怎麼接觸到他們?打電話推銷?他們憑什麼相信你這個「搞電腦的」? 這就是獨立駭客的「核心困境」(u/WorkingBudget7958):你最了解、最感興趣的問題(SaaS 開發),是一個最沒油水的市場;而你完全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的市場(例如地毯清潔),才可能藏著金礦。 焦點三:高手的破局之道——你賣的不是“工具”,是“錢” 在激烈的討論中,一位資深顧問(u/Comfortable-Tart7734)的發言提供了真正具有操作性的「破局」思路。 他首先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心態轉變」: > 「(原文作者)提到的登陸頁建構器、推文定時器,這些是『商業解決方案』。但獨立駭客們卻試圖把它們賣給『個人』。 > > 而個人花錢,是衝動的、非理性的,為了'想要'(want)。 > 企業花錢,是理性的,為了'需要'(need),尤其是為了-賺錢。 」 他給了自己篩選項目的黃金三原則: 1. 我必須能和客戶「真正對話」(不是冷郵件或廣告)。 2. 我的產品如何「直接增加客戶的銷售」必須一目了然。如果需要解釋,那就完蛋了。 3. 客戶必須能「立刻」回本。 這套標準,直接篩掉了99% 的「AI 生產力工具」。 那麼,如何解決前面提到的「領域知識」和「信任(分發)」的門檻呢?這位老哥分享了他的「王炸」策略: 與其自己苦苦挖掘「無聊」產業,不如去「寄生」那些已經掌握了「分發管道」和「領域信任」的人。 他的原話是(大意轉述): > 「我現在自己不從零做專案了,效率太低。我選擇和別人合作。 > > 例如,我找到一個在某個小眾領域(例如「復古遊戲機維修」)擁有150 萬粉絲的YouTuber。他有粉絲、有信任、有內容,但他的變現方式很低效(廣告、賣點T卹)。 > > 我去找到他,提議:『我來建立一個專門為你這150 萬粉絲服務的客製化產品(例如一個維修零件交易平台或專業教程庫),你來推廣,我們分錢。 ' > > 結果呢?我們根本不愁'產品市場契合度'(PMF),因為這150 萬人已經是精準篩選過的目標用戶。就算只有1% 的轉化,也是1.5 萬個客戶。 」 這個策略,完美地結合了獨立駭客的“技術實現能力”和內容創作者的“精準流量及信任”,一舉解決了“為誰構建”和“如何銷售”的世紀難題。 討論的最終啟示 這場大討論從「為什麼我們都這麼窮」開始,最後演變成了一場關於「如何賺錢」的實戰分享會。 如果有什麼“全貌總結”,那就是: 1. 認清“內捲”的本質:沉迷於“公開構建”、在Product Hunt 上刷榜、為其他開發者做工具,大概率是一場“多巴胺遊戲”,而非“生意”。 2. 「無聊」不等於「容易」:「無聊」的行業只是聽起來很美,進入的門檻(領域知識、銷售管道)對獨立開發者來說高得驚人。 3. 真正的破局點:與其從零開始“挖井”,不如找到那個已經“擁有水源”(掌握精準受眾和信任)的人,然後幫他們“建管道”(提供技術產品),最後“分水”(分享利潤)。 正如一位評論者(u/Thin_Rip8995)給出的行動派建議:「這週就去選一個線下行業,72 小時內和3 個從業者聊聊。找到他們每天手動浪費2 小時的地方,做一個MVP 出來。別按月收費,按'結果'收費——你幫他省了200 塊,你就收100 塊。」 這,可能才是擺脫「過家家」的真正開始。
原始會話:gemini.google.com/share/eaf7f712… 提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