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最受歡迎的「歌曲 2」(20 世紀 90 年代的英倫搖滾聖歌)是對 Nirvana 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所代表的 Grunge 音樂風格的戲仿。 它以英國人特有的微妙方式,不是直接嘲諷,而是對垃圾搖滾、搖滾陳詞濫調和唱片公司期望做出細緻入微、詼諧的評論。 戰後法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鮑里斯·維昂(Boris Vian)虛構了一個筆名弗農·沙利文(Vernon Sullivan),“翻譯”了《我唾棄你的墳墓》(I Spit on Your Graves)等虛構的美國通俗驚悚小說——這些暴力、種族主義、過度的作品旨在諷刺法國對美國流行文化的痴迷界限並“模糊”和“模糊”。 這是一部元通俗小說:一位法國知識分子偽裝成美國記者,批判文化殖民主義和商品化的暴力。 同樣,《Song 2》的誕生也正值英倫搖滾與另類搖滾之爭的背景下。厭倦了各種標籤的達蒙·阿爾巴恩和格雷厄姆·考克森創作了一首諷刺美國另類搖滾浮誇風格的歌曲。諷刺的是,這首戲謔之作竟成了他們最熱門的歌曲。 就像維安的偽紙漿一樣,《Song 2》演繹了它所嘲諷的內容——一首由聰明的藝術院校音樂家創作的歡快的“愚蠢搖滾”讚歌。 我喜歡這類東西。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