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科技考古特別適合用大模型(如豆包)的RAG能力來進行,譬如今天我突然好奇'李陽瘋狂英語後來怎麼樣了',知道以下有意思的信息: 李陽於1994 年創立廣東李陽文化教育發展有限公司,主導「瘋狂英語」 品牌。 巔峰時期,該公司在全國擁有數千家合作機構,年營收超億元。 然而,2011 年家暴事件曝光後,品牌聲譽嚴重受損,多家加盟商解約,學生退費潮爆發,公司上市計畫流產。 2024 年2 月,廣東李陽文化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正式註銷,存續期間涉及64 起司法案件,包括教育訓練合約糾紛及著作權侵權等。 目前,李陽仍透過關聯公司(如山東李陽瘋狂英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維持品牌運營,但業務規模已大幅萎縮。 ---- 瘋狂伴習(2024 年)定位:AI + 教育加盟項目,主打「學習機+ 線上私人教練+ 冬夏令營」 的整體方案。 模式:加盟商支付9.9 萬元加盟費,取得智慧終端設備「瘋狂派」(成本價2,599 元/ 台,售價4,980 元/ 台),並透過線上一對一輔導(最低158 元/ 2 小時)分成獲利。 現況:2024 年北京發布會宣稱吸引上萬人參與,合肥場簽約金額超5,000 萬元,計畫2026 年開設1 萬家門市並啟動IPO。但截至2025 年,實際落地門市數量有限,且部分加盟主反映課程效果與宣傳不符,有退費糾紛。 ---- 李陽離開「瘋狂英語」 核心管理層後,多次嘗試轉型,涉足AI 教育、投資、健康管理等領域,但均未複製早期成功。其商業路徑呈現以下特色: 依賴加盟模式:透過收取加盟金快速擴張,但品控和後續服務不足,導致口碑下滑。 蹭熱點與誇大宣傳:從AI、直銷到視力健康,頻繁追逐風口,但缺乏核心技術支撐。 法律與輿論拖累:家暴標籤和多次訴訟嚴重損害個人信譽,影響品牌信任。 資源整合能力下降:早期依賴歐陽維建等商業夥伴的運作,後期單打獨鬥,資金和通路資源有限。 如今,李陽的商業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其新公司能否突破困局,仍需時間驗證。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