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HD: AI + ADHD -- AI 時代的注意力分散問題 @jshchnz 分享了自己的公司被@Sentry 收購後,利用空閒時間進行的幾個個人專案開發經驗。這些項目多依賴AI 工具(如Claude Code)實現快速原型構建,他稱之為"vibe coding"。文章客觀反思了AI 工具帶來的便利與挑戰,強調在快速迭代時代保持專注的重要性。 背景與動機作者Josh 提到,他的公司Emerge Tools 6 個月前被Sentry 收購後,他首次獲得自由時間。在此之前,創業生活耗費了其全部精力。現在,他轉向"hardcore vibing",重新享受為樂趣而構建專案的過程。文章回顧了6 個月內完成的多個項目,這些項目多源於突發靈感,利用公開API 和AI 工具快速實現。作者強調,AI 降低了建造門檻,讓非專業開發者也能輕鬆上手,但也加劇了專案切換的頻率。 項目概述作者詳細列出了8 個項目,每個項目包括簡要描述、技術堆疊、程式碼量、耗時和現狀。這些項目從資訊聚合到娛樂工具,再到AI 增強應用,展示了AI 在創意開發中的應用。以下是關鍵項目解讀: · Catchup (2025 年5 月):利用Wikipedia API 的新聞聚合工具。核心功能是透過AI 分析Wikipedia 頁面瀏覽量激增的文章,並解釋原因(如突發事件)。作者嘗試解決重複事件主導結果的問題,但最終因類似產品(如Particle News)出現而擱置。示範影片顯示,使用者可與Wikipedia 頁面"對話"。程式碼約2k 行,耗時40 小時,使用Claude Code 等工具。現況:僅限朋友和家人測試。 · Dinner Party (2025 年5 月):一款iOS App,讓使用者與歷史名人"對話"。技術上,它包裝了OpenAI API,並注入Wikipedia 頁面作為上下文。作者視其為有趣但缺乏創新的項目,未進一步推廣。程式碼約7k 行,耗時30 小時。現況:在App Store 免費下載,約100 次下載。 · BuffettAI (2025 年6 月):一個自主交易智能體(AI agent),受MCP 啟發。使用者輸入投資理念,系統分析市場數據、新聞和財務指標(如P/E 比率),提出交易建議。作者計劃讓不同智能體相互競爭,但未實現真金白銀交易。程式碼約5k 行,耗時8 小時,使用Alpaca API。現況:僅本地運行。 · HN Slop (2025 年6 月):基於Hacker News (HN) 前頁內容的AI 產生工具。刮取top 50 帖子,產生荒誕的創業想法(如"SwearySkyscraper":用個性化髒話穩定地震中的摩天大樓)。還包括評論生成和用戶投票leaderboard。程式碼約5k 行,耗時8 小時。現況:上線後登上HN 首頁,峰值生成30k 個想法。 · Claudius (2025 年7 月):一個圖形化介面工具,讓非工程師也能使用Claude Code 創造智能體。核心功能包括自然語言轉軟體、無終端機操作。開發中,作者使用自身工具構建,程式碼從SwiftUI 遷移部分到AppKit 以優化效能。最終因複雜度高而轉向Conductor 等替代品。代碼約50k 行,耗時100 小時。現況:私有beta 測試。 · Rate My Prompt (2025 年8 月):一個提示詞評測平台。使用者提交提示詞,AI 模型(如Claude、OpenAI)和社群評分(1-10 分)。源自於"prompt enhancements" 概念,即附加文字提升提示效果(如"Ultrashink")。程式碼約5k 行,耗時20 小時。現況:上線,約10k 頁面瀏覽。 · Fuck Up My Site (2025 年8 月):Sentry Hack Week 項目,一個網頁"破壞" 工具。輸入URL 後套用混亂效果,如燃燒遊標、Comic Sans 字體或逃脫按鈕。純娛樂向。程式碼約7k 行,耗時8 小時,使用Puppeteer。現況:上線,登上HN 首頁,約20k 頁面瀏覽。 · Promptlet (2025 年10 月):一個macOS 工具,提供指令面板和快速鍵,增強AI 提示字工作流程。可在任何文字欄位中使用(如ChatGPT)。解決了分發macOS App 的痛點(如Sparkle 更新)。代碼約13k 行,耗時20 小時。現況:上線,約100 次打開。 這些項目多為"vibe coded"(95-100%),工具堆疊包括Claude Code、Supabase、Sentry、Posthog 等。作者強調,AI 讓專案從idea 到MVP 只需數小時,但多數未商業化。 反思與結論文章結尾,作者反思這6 個月的經歷,戲稱自己有"AiDHD":AI 使MVP 構建更容易(過去需數月,現在幾小時),但也放大分心問題——新功能總感覺觸手可及,導致特徵膨脹和項目切換。關鍵洞見包括: · AI 未改變核心:產品仍需滿足使用者需求。隨著選項增多,獲取用戶將更難。 · 快速失敗的價值:AI 加速驗證想法,避免長期投入無效專案。 · "Vibe coding" 的樂趣:作者認為,這種隨意編碼方式被低估,它帶來純粹的創造喜悅,而非"vibe engineering" 那樣乏味。 文章地址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