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則留言有感而發隨手寫了一點:為什麼依賴「自驅」的學習這麼難堅持? 答案很簡單:你沒有獲得持續的正向回饋。 所有依賴自驅的學習,想要有效果,都離不開兩個核心引擎:正向回饋與學習循環。 🆙 引擎一:正回饋(提供動力的「燃料」) 正回饋,就是那些能讓你「爽」到的點,就是你堅持下去的核心動力。 比如說: - 你寫下"Hello World",程式碼真的運行輸出了。 - 你寫的一個小腳本,真的幫你節省了半小時的重複勞動。 - 你做的小軟體,真的幫朋友解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這些,都是價值千金的正回饋。 相反,什麼是負回饋? 比如說: - 花了一整天搭環境,最後還是跑不起來。 - 花了一個通宵調試,Bug 還是沒找到。 - 精心寫了很久的軟體,壓根沒人用。 人是無法靠意志力對抗持續的負回饋的。 一直得不到正向回饋,放棄才是最符合人性的選擇。 ♻️ 引擎二:學習循環(內化技能的「引擎」) 光有「爽感」還不夠,那可能只是短暫的興奮。想真正“學會”,你需要一個能不斷運轉的發動機,一個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真正技能的完整閉環。 拿學習程式設計來說,這個循環至少包含這三個步驟: 1. 學習理論知識(學) 這是基礎。透過看書、影片、課程,學習演算法、資料結構、設計模式等。這是你的「彈藥庫」。 2. 動手實踐(練) 這是最最重要的部分。你必須去寫程式碼、編譯、運行、偵錯、修復錯誤,才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為什麼現在都強調「幹中學」?因為你看再多游泳視頻,不下水,你永遠學不會游泳。 很多人學不好編程,不是因為理論不懂,而是因為練太少。 3. 解決真實問題(思) 「練」一定會遇到問題。新手和高手的差別,就在於此。 你必須經歷分析問題-> 嘗試解決-> 撞牆-> 查資料-> 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人,只有在解決問題的掙扎中,才能真正累積經驗,掌握知識。 請注意:這一步,是AI 無法取代的。 AI 可以幫你寫出程式碼,但它無法幫你體驗那個「從卡住到豁然開朗」的完整思考過程。這個經驗,必須你自己去賺取。 那些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個循環跑得多了,累積了海量的「問題-解決方案」範式,僅此而已。 關鍵:讓“循環”產生“反饋” 現在我們把兩個引擎連起來: > 「學習循環」是產生「正向回饋」的最佳途徑。 當你完整地跑完一次循環(例如,學了一個新框架,動手做出了個小功能,並解決了所有Bug),你獲得的正回饋是巨大的! 這種“我能行”的成就感,會給你充足的“燃料”,讓你興奮地開啟下一次循環。 如何打造自己的「正向回饋學習循環」? 場景一:「簡單模式」(在企業中) 在企業裡有個巨大的好處:你不需要自己找循環,公司會「餵」給你。 - 接任務(辨識問題) - 了解需求(學習理論) - 動手開發(動手實作) - 聯調測試(解決問題) - 上線發布(獲得正回饋:任務完成/用戶使用) 而且,你身邊有同事和導師。遇到問題,總是有人幫你。如果你的Leader 水準很高,能「剛剛好」給你安排那些「跳一跳才夠得著」的活,你的成長會快到飛起。 場景二:「困難模式」(獨自摸索) 如果你是一個人學習,情況會難很多,你必須刻意為自己設計這個循環。這裡有幾個關鍵建議: 1. 從Side Project 開始,而且必須“小” 不要一上來就想做「一個ChatGPT」。你的目標是快速獲得正向回饋。 - 一個自動簽到的腳本。 - 一個批次處理圖片的小工具。 - 一個幫你管理書單的簡單網站。 謹記:先去發現你或朋友身邊的「真實需求」再動手,成功率最高。 2. 把AI 當“領航員”,別當“代駕” AI 是革命性的工具,但它很容易中斷你的學習循環。 ❌錯誤用法(代駕): “幫我寫一個xxx功能的代碼。” -> 你只是複製粘貼,錯過了“實踐”和“解決問題”的環節。 ✅ 正確用法(領航員):“我遇到了xx錯誤,可能是什麼原因?” “我想實現xx功能,有哪幾種方案對比?” 如果你只是讓AI 幫你完成,你永遠無法真正掌握知識,循環沒有跑通。 3. 用「費曼學習法」倒逼理論輸入 很多人“幹中學”久了,會變成“野路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快會遇到瓶頸。 怎麼辦?用「教」來倒逼「學」。 把你專案中的思考、遇到的坑、解決方案,記錄下來,試著分享出去(寫部落格、做分享)。為了能給別人“講明白”,你就必須去補習那些背後的理論知識,確保自己真的懂了。 這,就是最高效的理論學習方式之一。 4. 別悶頭造車,去社區“求助”和“幫助” 一個人學習,最怕卡在一個問題上幾天都出不來,負回饋爆棚。 AI 能解決一部分,但許多複雜或特定領域的問題,還得靠人。 我們這一代程式設計師成長時,都泡在CSDN 論壇、Stack Overflow、知乎裡。當你在社群裡提問,得到解答,是正回饋;當你用你的經驗去解答別人的問題,更是強烈的正回饋。 真正的成長,從來不發生在看影片或讓AI 寫程式碼的舒適圈裡,而是來自「學習-> 實踐-> 解決問題」這個完整、甚至有些痛苦的循環。 可以從一個身邊的小問題開始:動手去解決它,累積經驗,獲得正回饋!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