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對PC生態系統來說其實無關緊要。他們現在關注的重點並不在這個價位。不過… 核心挑戰在於,沒有一家PC製造商擁有足夠的規模採購能力,能夠在螢幕、電池,甚至批量折扣方面與英特爾/QC展開競爭。他們在機箱材料方面也缺乏規模優勢。他們的商業模式專注於供應商和價格點的多元化,這導致設備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為了方便更換組件)。諸如此類。如果你生產PC,就根本無法在價格和品質上都與之競爭。 這些都是促成Surface誕生的因素。當時的設想是增加對上游技術的投入——尤其是在ARM架構、觸控技術和外殼材料方面——最終成為OEM廠商的供應商。雖然這個目標最終未能實現,但其目的是為了應對這一不可避免的趨勢:一個擁有高品質產品和規模優勢的單一供應商,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整個PC生態系統。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