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澄清幾件事。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一點是:我們不需要也不想要政府為OpenAI資料中心提供擔保。我們認為政府不應該人為地決定哪些公司會贏,哪些公司會輸,納稅人的錢也不應該用來救助那些商業決策失誤或在市場中失敗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失敗了,其他公司會繼續做出貢獻。 我們認為,政府建設(並擁有)自己的AI基礎設施或許是明智之舉,但這樣做的好處也應該惠及政府本身。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世界:政府決定購置大量運算能力,自主決定如何使用,而降低購置成本或許是合理的。建立國家戰略計算能力儲備意義重大。但這應該造福政府,而非私人企業。 我們討論過貸款擔保的唯一領域是支持美國半導體製造廠的建設。我們和其他公司響應了政府的號召,並樂於提供協助(儘管我們沒有正式申請)。其基本理念是確保晶片供應鏈盡可能地依賴美國本土資源,從而將就業機會和工業化帶回美國,並透過獨立的供應鏈提升美國的戰略地位,最終惠及所有美國公司。這當然與政府擔保私人受益的資料中心建設有所不同。 這裡至少有三個“問題背後隱藏的問題”,這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擔憂。 首先,OpenAI將如何支付其簽約的所有基礎設施費用?我們預計今年年化收入將超過200億美元,到2030年將成長至數千億美元。未來8年,我們預計將獲得約1.4兆美元的投資承諾。顯然,這需要持續的收入成長,而每一次翻倍都意味著巨大的挑戰!但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例如,我們對即將推出的企業級產品感到非常興奮,而且我們預計在新型消費設備和機器人等領域也將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此外,還有一些新興領域,例如能夠進行科學發現的人工智慧,我們目前還難以給出具體的預測,我們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我們也在探索更直接地向其他公司(和個人)出售運算能力的方法;我們確信世界將需要大量的“人工智慧雲端”,我們很高興能夠提供這項服務。未來,我們可能還會籌集更多股權或債務資金。 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一切都表明,世界需要的運算能力將遠遠超過我們目前的計畫。 其次,「OpenAI是否試圖變得太龐大而無法倒閉?政府是否應該幹預企業的成敗?」對此,我們的答案是絕對否定的。如果我們犯了錯且無法彌補,我們就應該失敗,其他公司將繼續做好工作,服務客戶。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生態系統和經濟也會因此而安然無恙。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家極為成功的公司,但如果我們犯了錯,責任也在我們自己。 我們的財務長昨天談到了政府融資問題,之後她澄清了自己的觀點,並強調她本可以表達得更清楚一些。如上文所述,我們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制定一項國家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戰略。 幾週前,泰勒·科恩問我,聯邦政府是否會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最終保險人,他指的是風險(例如核電),而不是過度建設。我說:「我的確認為政府最終會成為最終保險人,但我的意思和你不一樣,而且我不認為他們會像為核電那樣制定保險政策。」再次強調,這與數據中心建設完全不同,也不是在討論救助公司。我們討論的是災難性事件——例如,某個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慧協調大規模網路攻擊,破壞關鍵基礎設施——以及蓄意濫用人工智慧可能造成的危害規模之大,只有政府才能應對。我認為政府不應該為人工智慧公司製定保險政策。 第三,「為什麼現在要投入這麼多資金,而不是循序漸進地發展?」我們正在努力建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未來經濟的基礎設施,鑑於我們研究項目中所看到的未來前景,現在正是投資並真正擴大技術規模的最佳時機。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建成,所以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根據我們觀察到的人工智慧使用趨勢以及使用者希望使用的程度,我們認為OpenAI面臨的運算能力不足的風險比運算能力過剩的風險更大、可能性更高。即使在今天,我們和其他公司也不得不限制產品的發布頻率,無法提供新的功能和模型,因為我們面臨著如此嚴峻的運算能力限制。 在人工智慧能夠取得重大科學突破,但同時也需要耗費巨額運算資源的時代,我們希望能做好準備迎接這一刻。而且,我們不再認為這一刻還遙不可及。我們的使命要求我們竭盡所能,盡快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解決難題,例如助力攻克致命疾病,並儘早將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益處帶給人類。 此外,我們希望人工智慧能夠普及且價格低廉。我們預計這項技術將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並在許多方面改善人們的生活。 能夠參與其中,並有信心為如此重要的事業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這是一種莫大的榮幸。這是我們所做的決定,而且鑑於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我們對此充滿信心。但我們當然也可能犯錯,如果錯了,市場──而不是政府──將會做出裁決。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