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MelanieCanva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 1. 用細小的橫檔搭建通往月球的階梯。你需要一個遠大的願景,直抵月球,也需要一步一腳印地邁向目標。 Canva 的使命是“賦能全球設計”,而這項使命透過具體的支柱得以實現:賦予每個人,讓他們能夠使用任何元素、任何語言、在任何設備上設計任何事物。與你宏偉的目標相比,第一步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步小小的進步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 大多數人做計畫時,都是先檢視自己現有的資源,然後思考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建構未來。梅蘭妮把這種思考方式稱為「A類思維」。但實際上,應該從「B類思維」著手:想像你想要創造的完美未來,然後反向推導,找到實現目標的步驟。梅蘭妮在大學時期創辦Canva時沒有任何經驗,如果採用“A類思維”,那她肯定一事無成。而「B類思維」——也就是設想未來設計工具應該是什麼樣子——卻成就了一家市值420億美元的公司。 3. Canva 最初估計前端重寫需要六個月,結果卻花了兩年。在這兩年裡,這家產品公司無法發布任何新功能。他們把這段時間變成了一個遊戲,用橡皮鴨玩具在棋盤上追蹤進度並維持士氣,但這就像一條“黑暗的隧道”,他們必須艱難地穿越過去。如今,正是這段經歷支撐著 2500 名工程師,讓他們能夠開發出原本不可能實現的功能。 4. 你最大的目標應該會讓你感到力不從心。如果目標讓你覺得輕鬆可行,那它可能太小了。一個遠大的目標應該會讓你感到力不從心——而這正是關鍵。當遇到困難或遇到阻礙時,一個合理的目標會讓你輕易放棄。但當目標對你意義非凡時,你會克服重重障礙,因為這個願景值得你多年的努力。 5. 將拒絕轉化為改進。在被超過100位投資人拒絕後,梅蘭妮將每一次拒絕轉化為改善其路演PPT的機會。當投資者說市場規模不夠大時,她就會增加一張投影片來展示市場規模。當他們說Canva與競爭對手的產品相同時,她就製作一張幻燈片來展示市場空白。每一次具體的拒絕都讓她的路演更加有力、更加完善。 6. 遠端使用者測試比面對面測試能獲得更真實的回饋。在線上用戶研究中,參與者只需看到自己的攝像頭,因此他們比面對面交流時更加坦誠直接。這種距離感反而營造了一種心理安全感,促使他們提供更有用、更坦率的回饋,指出產品中哪些地方令人困惑或有問題。 7. 要做好規模翻倍時所有系統崩潰的準備。 Canva 每次規模翻倍,所有系統都會停止運行,需要徹底重建。最初是每日團隊匯報,後來變成每週一次,再到每月一次,最終演變成長達六小時的「賽季開幕式」。要預料到,隨著業務成長,系統會定期進行徹底的重建,而不是指望逐步擴展。 8. 傾聽社區的聲音。 Canva 每年都會收到超過一百萬個用戶功能請求。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統計和整理這些請求,並將它們提交給產品團隊,最終實現功能閉環。今年,他們完成了超過 200 項功能,惠及 10 萬用戶。許多重要產品——從漸層文字到完整的電子表格工具——都直接源自於社群的請求。 9. 慶祝成就。遠大的目標需要慶祝沿途的里程碑。例如,Canva 推出西班牙語版本、支援 100 種語言或達成其他重大目標時,他們會摔碎希臘盤子、放飛白鴿或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這些令人難忘的慶祝活動讓團隊在繼續攀登那些需要數年才能實現的目標之前,能夠感受到自豪的氛圍。 10. 將財富累積作為手段,而非目的。梅蘭妮和她的聯合創始人承諾將Canva 30%的股權透過Canva基金會用於慈善事業。他們每年捐贈價值15億美元的產品,並已捐贈5,000萬美元直接幫助極端貧困人口,計劃再捐贈1億美元。他們的兩步驟計畫是:先打造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然後盡其所能地行善——每一步都為下一步提供動力。 完整對話請點這裡:https://t.co/EqOkwwkzpy
正在載入線程內容
正在從 X 取得原始推文,整理成清爽的閱讀畫面。
通常只需幾秒鐘,請稍候。